千年儒府三衢传馨:守住儒家文化的山高水长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15日电(记者 周禹龙 实习生 施紫楠)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淮扬危急。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南渡,定居衢州,建家立庙。
东南阙里,嫡裔故乡,三衢葳蕤,儒风浩荡。2000多年的文化传承,浸润着这片土地,也折射出中国儒学文化在改革开放中的复苏和新生。
清朝兵部尚书李之芳曾撰碑文: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唯曲阜衢州耳。浙江衢州,孔氏第二故乡,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称,南宋时期为儒学活动中心。
公元1282年,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不忍别离衢州先祖庙墓,主动将衍圣公爵位让给曲阜族弟世袭。此后,南宗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八百多年风雨斜阳、战火硝烟,衢州孔氏家庙屡废屡兴,屡兴屡废。
“思鲁阁”还在,家庙还在,但南宗孔庙却逐渐沦成居民杂住之地,红墙斑驳,年久失修,仿佛彻底被世人遗忘。
直到改革开放后,党的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索,旨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承弘扬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衢州这个南孔圣地才逐渐开始苏醒。
据曾任衢州市委副书记的童效武回忆,当时,为适应衢州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重振南孔儒学文化,市委市政府尽速寻访孔氏南宗后裔中的合适人士管理家庙事务。
历史总会在特定时期寻找特定的代表人。1993年,孔子第75世嫡长孙、中国大陆最后一任孔庙“奉祀官”孔祥楷,在阔别家乡38年后,从东北回到衢州故里,中兴南宗,振兴家乡。
孔祥楷的归来,使历届衢州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孔氏南宗家庙的建设与中国儒学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1996年,孔氏南宗家庙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8年,衢州对孔府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南宗孔府复建工程正式动工;2004年,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孔氏南宗家庙祭孔大典也在孔祥楷的筹划中恢复。
与山东曲阜、台北繁琐复古的祭孔大典形式不同,参与南宗祭典的人,一律着现代服装,行现代礼仪,整个礼程不到40分钟。
“清朝人肯定不会用明朝人的方式祭孔,因此,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祭祀的方式。”孔祥楷在筹划大典时反复强调这一点。
另外,南宗祭典参祭主体面向社会各界,有乡村教师,有环卫工人。孔祥楷用此举告诉世人,儒学文化面向全球,没有门槛,“孔夫子不是我个人的,也不是衢州的,他是社会的、人民的。”
参祭的美国学者司马黛兰在回国后,还代表海外儒学界致信孔祥楷:“你们排除了华丽的服饰和舞蹈,删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孔子是人,不是神!现在是还孔子人本位的时候了。”
改革开放40载,衢州在复兴历史文脉的同时,积极对外,将儒家真谛由理想化为现实,并传播至大洋内外。
“在韩国的孔子学院,很多人对衢州,对南宗孔庙一无所知。”韩国忠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严贵德在参加南宗祭典后,表示会在更广层面对其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南宗孔庙,了解儒学文化。
2009年,泰国岱密中学孔子课堂的赵昆通猜在衢州访问了4天后,写出《赵昆通猜在衢州》一书,并翻译成中泰文版本;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来衢后,也在当地一本权威学术著作中专门提到衢州孔庙。
见贤思齐,德立而百善从。“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习习儒风,更是润物无声地播种在了衢州人民心头。
眼看陌生少年落入湍急江山,衢州农民傅志霄用尽最后力气将男孩推出漩涡,自己沉入水底;公交车司机毛志浩在行车途中被倒下的路灯杆击伤,忍住剧痛安全停车,保证车上26位乘客的安全……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原党委书记吴尚民曾在衢州调研后,称其经济虽欠发达,但精神文明程度却走在浙江省前列,“我觉得这得益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儒释道思想。”
在漫漫历史与未来中,衢州作为孔子杏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纷至沓来,又由他们携带着中国儒学文化奔赴天南地北。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希望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