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妙高街道庄山村开展为老人冬日送餐活动

16.12.2014  13:17

  浙江日报遂昌12月15日电

  “让你们久等了,肚子饿了吧?”“不饿不饿,我们听到你的汽车喇叭声才出来的。”下午5时5分,在遂昌县城以东6公里的妙高街道高塘口自然村,81岁的雷春鸣和77岁的兰凤球老夫妇在家门口迎上了拎着两个保温饭盒的庄山村村委会主任余小华。每天中午11时30分和傍晚5时,两位老人都会准时在门口迎候前来送饭菜的村志愿服务队队员。今天恰巧轮到余小华。两位老人顺便告知余小华后屋有个地方漏水了。余小华放下饭盒就跑到后屋查看去了。

  在暗淡的灯光下,修建于50多年前的老屋收拾得十分干净。两位老人已经把饭桌整理好了。热饭菜一到,正好开吃。

  雷大爷笑呵呵地拿出一包袋装的遂昌本地产黄酒:“从11月到现在,每天中午、晚上都能吃上热饭热菜;不用自己烧,时间也宽绰了,可以舒舒服服喝点酒了。”

  老两口结婚60多年,育有5个女儿,大女儿在温州打工,余下四个女儿都外嫁,离得最近的老三、老四也都距离10多公里。幸好二老身体健朗,可以自己烧饭。但是,多少年来,两人都只烧中午一顿新鲜的,晚上、早上都是简单热热就对付了。“我们种了点茶叶,每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地里。”兰大娘指着门口两百米开外的一块小茶园说,“这两亩茶叶就是我们两个人的饭碗。”每天两人轮流做饭,也都是匆匆忙忙。到了夏天,为了怕饭菜馊掉,不敢多烧;到了冬天,天黑得快,年纪大了也不太方便。

  “老太婆,今天有红烧肉啊!你多吃点。”雷大爷摆好酒碗,把热菜热饭从饭盒里拿了出来。老两口的女儿们每个月都会各给他们200元赡养费,自家茶叶每年有两千多元收入;但在平时,两位老人还是舍不得买点鱼肉荤菜,都是自家种点白菜、萝卜吃。吃肉要等到过年过节女儿们送过来的时候。雷大爷笑着对我们说:“这一个半月在村里吃饭,每天有肉吃。”

  说话间,余小华从后屋转了出来,搓着手说:“房子明天我找人来修。你们二老要是早来村老年食堂吃饭,就能多吃半年的肉呢。”原来,在半年前,庄山村特意建了老年食堂,用于解决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村里现有村民935人,60岁以上老人160人,70岁以上老人75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2012年,村里决定从“孝文化”入手,逐年解决老年人的民生难题,老年食堂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家离老年食堂还是有点路的,中间还有条大马路。”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庄山村有6个自然村,相互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

  “冬天到了,你们吃完晚饭走回家天就黑了,不方便,所以我们就送饭上门了。”余小华笑着说。老年食堂刚开张时有30多位老人吃饭,10月底就只剩下十二三个了,余小华眼看着不对,就和村志愿服务队商量,决定直接把饭菜送到老人手中。

  为了保证营养均衡,食堂开了一张有35道菜的菜单,每天轮换,每餐保证一荤一素。如果有老人胃口不好,或者正在吃药有忌口,可以趁送饭的时候告诉志愿者以便“特事特办”。每餐饭老人自己出2元钱,余下4元村里出。而且,村里还出资给需要送餐的老人每人买了两个保温饭盒,盒盖上写有老人的名字,可以轮换着用。一个半月下来,不少人子女虽在身边,但工作较忙,他们也要求村里送餐,村里就把送餐对象放宽到所有年满70岁的老人。

  傍晚5时27分,我们告别两位老人,在沉沉夜幕中结束了今天的送饭过程。从下午4时30分出发,两队人马分头送餐,确保了每个老人都拿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回望雷大爷家,那盏暗淡的灯光在夜色中十分柔和,大爷的笑声不时传来,交融在邻居家的炒菜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