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转型之困
18.12.2014 11:52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关于融资平台的转型,财政部在43号文答记者问中说得很清晰——转型有三条路。这三条转型路径,看似清晰,实则艰难。首先,最简单的就是清算退出,目前各地融资平台已经开始清算空壳公司,这也是最容易操作的;第二条路,积极推广PPP模式。PPP模式被视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新一轮城镇化融资的重要抓手,也是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的重要方向。但目前PPP模式也面临制度缺陷和政府信用问题。(1)PPP相关立法尚未出炉,各类项目规划推进进度差别很大。(2)项目时间过长属于非完整合同,这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3)政府给予项目的补贴同样也带来隐性财政压力。虽然PPP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但该模式基本框架已清晰,只是进展的快与慢的问题;第三,经营项目与政府脱钩,转换为一般企业,这条路实际最艰难。
一般省/区级融资平台,旗下拥有公益项目与经营项目。经营项目中包含商品房建设、环境实业、担保公司等。其中商品房建设与环境实业这类竞争性企业,可转化为一般企业。但担保公司就很难转型。例如,2014年7月四川民间担保公司纷纷跑路,商业银行拒绝民营担保公司的项目,只接受具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出具的保函。而这类担保公司又属于政府脱钩的项目,一旦这些公司与政府脱钩,其担保效力也大大下降,不能起到稳定当地金融安全的作用。融资平台中有很多类似项目,一方面,属于竞争类企业,但另一方面又拥有国有背景,对当地经济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脱钩与不脱钩变得两难。
省级平台与地级市平台,转型之路侧重于对旗下资产的整合、梳理、培育,提升经营性资产的占比,但是提升经营性资产占比,就需要专业技能、专业管理、营销等多方位配合,但融资平台在没有体制改变前提下,如何引入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呢?
区级融资平台转型关键在于优质资产的注入,最容易操作的就是将本地具有现金流的国有资产注入平台中,但是优质资产注入将损害国有资产企业员工利益,从而造成当地不稳定因素。对于地方一把手而言,稳定压倒一切,转型之路只能搁浅。地方领导只有不断粉饰融资平台转型之路,使得平台公司看起来正在多元化发展,但实际并未真正转型,最后依然等待财政救助。
融资平台转型之路更多应是从上而下的推动,而从由内而外的转型推动都显得毫无力度。当然我们也期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以后依然发挥经营优势,扮演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融资服务角色。
来源:证券时报网
本文来源: 中小企业
18.12.2014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