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建筑融合现代获再生 打造“记得住的乡愁”

26.06.2015  23:40

  中新网杭州6月26日电(邵思翊)乡愁,代表着人类眷恋故土的永恒情感,是沉淀在心灵深处不可替代的挚爱与留恋。2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中国乡村文化论坛上,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赵弘中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杭州打造、推广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社区,通过将老底子的东西加上文化创意,打造“记得住的乡愁”。

  “目前要让一个古村落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存活下来,发展旅游业是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在论坛上如是表述。

  “如果不将旅游的东西推进,一些村庄也要被破坏,被动的保护不如主动的保护。”赵弘中说,以杭州桐庐江南古村落为例,将猪栏、牛栏这些原本都要拆掉的东西留下来,通过社会资本、文创人员的运作,不失为一个将乡愁融入时尚的绝妙创意。

  在赵弘中看来,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有三种模式,第一代是观光、文化展示为主,第二代是乡村度假,当前杭州在规划、推广的是第三代,也就是文化体验型的旅游社区。“让游客住在这里,好像是在自己家里,并且能把乡愁的东西留下来。”

  建德新叶古村、桐庐荻浦……在杭州这样的第三代旅游社区已有了成功运作的模式。土得掉渣的泥石垒墙、木梁黑瓦老屋,原本是村里的牛棚,后来被废弃,几乎被拆掉。再然后,村里对其进行了修缮,便成了游客们品味时尚的绝佳原筑——咖啡馆。猪栏茶吧顾名思义,其前身就是猪圈,根据原本猪圈的构造,隔成几个包厢,于是古老建筑就有了和现代生活融合机会,老建筑得以回归与再生。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指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不是过去传统的乡土生活,一定是经过改良的。随着旅游消费人群的变化,乡村旅游也需要从1.0版本逐步升级。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从资源进行出发,它既然是一个生活空间,也不是一个运作来去发展,应该是一个中国梦的长期发展的导向来推动。

  赵弘中还表示,如果乡村旅游仍依靠粗放的工艺品和土特产是行不通的,打造乡愁是“化腐朽为神奇”,将老底子的东西加上创意,但这样的形式最终还是要靠经营者讲“家里的故事”,用美丽乡愁来吸引游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