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的“克星”——记江山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高级工程师王井田

21.08.2015  14:15

  莽莽大山,林深草长。30多年来,王井田靠一双腿,基本走遍全市1000多个林场,为生病树木诊断治疗,掌握病虫害第一手资料,在林业技术推广和森林保护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亲切地称作“林郎中”。

  1986年,从浙江林学院经济林专业毕业后,王井田被分配至江山市长台区林业工作站。为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他白天除跟着“老森林”巡山查林外,《浙江林业科技杂志》、《中国森林病虫》等刊物成为他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师益友”。

  理论终需回归实践。“长期以来,由于林农缺乏技术,忽视病虫害防治,板栗病虫害发生相对较重。”1993年,王井田在江山市塘源口乡发现,不少林农的板栗受虫害严重,甚至颗粒无收。在他和有关人员的建议下,同年启动了板栗病虫害工程治理项目。由于交通不便,为提高效率,他每个月至少有一周住在林农家里,白天上山观察板栗患病原因,晚上撰写研究报告。经过四年努力,王井田探索出一套简单有效、科学高效的治理和测报方法,建立起市、乡镇、村三级测报网络,并向全市推广,累计治理受虫害板栗72300亩,挽回经济损失753.4万元。该项目研究成果,获2010年省林业厅科技兴林三等奖。

  以点带面推广技术,也极大提升了全市生态公益林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能力。以松树和毛竹为主的公益林,是江山历史上森林病虫害的主要林种,尤其是马尾松毛虫,最严重时发生面积达40万亩;而竹螟、刚竹毒蛾虫害则影响到毛竹产业的发展。从2008年至2012年,在王井田的建议下,江山市林业局在全市布设12个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建起4个共2000亩的综合治理示范实验基地,定时观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施放白僵菌等生物农药,营造混交林、挂放杀虫灯等综合防控,实现有效防控面积5万多亩,全市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要想树木少生病,找准病原是根本。”王井田一直认为,只有掌握害虫第一手资料,方能“药到病除”。担任江山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期间,他主持开展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深入林区、林场,摸清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历时一年,完成采集、制作标本4483份,查明全市共有林业有害生物530种。

  在王井田眼里,病虫害防治工作,始终在路上。近年来,该市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但由于南方高温高湿环境,果实期的腐烂病尤为严重,发病率达50%以上。“果实腐烂病,主要发生在猕猴桃后熟期,由真菌引起。”2013年,已是高级工程师的王井田,在该市塘源口乡50亩的试验基地上,反复进行果实套袋、药剂防控试验后,完成了相关技术课题研究,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他以当地合作社为起点,将该技术面向全市推广应用,主要猕猴桃产区实现新增效益3500多万元。

  “今年,我继续开展药剂浓度、药剂种类、施药时间与防治效果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猕猴桃综合防治技术。”王井田说。 (江山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