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岗位”帮扶到实处

18.01.2018  12:01

  经济帮扶很重要,心理帮扶也必不可少。平湖市总工会推行“虚拟岗位”,从两方面给予困难职工家庭支持。

  1月16日上午9时,记者走进平湖市县后底83弄顾琳娜的家里。顾琳娜17岁时患了红斑狼疮,在家养病已20年。一天三顿中药,一个月的医药费就要2000多元,家庭经济压力巨大。

  平湖市总工会让顾琳娜和当地的企业结对,为她提供了一个“虚拟岗位”,每个月能拿300元的“工资”。

  “虚拟岗位”是平湖市总工会在2012年为帮助困难职工、无法从事正常劳动工作的特殊人群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工会组织的牵线搭桥,由企业设置“虚拟岗位”并认领1名或多名困难人员,帮助其实现“虚拟就业”。推行6年来,平湖市总工会共推出“虚拟岗位”687个,分别由各镇(街道)百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认领,已支付岗位待遇247万元。

  经企业和困难人员双方确认,签订“虚拟就业”协议,总工会帮助他们办一张“工资卡”,困难人员能以正式员工名义,按月领取一份总工会下发的额定工资。对于签订“虚拟就业”协议的帮扶人群,有简单劳动能力的,工会组织会尽可能帮助安排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岗位,对于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则采取多种方式在精神情感层面上加强安抚和疏导。

  “尽管是‘虚拟岗位’,我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顾琳娜说。

  像顾琳娜这样的困难职工家庭有很多。当事人在经历病痛等苦难时,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虚拟岗位’帮扶行动,不仅仅是捐钱,最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希望和期盼,让他们感觉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还有价值。”平湖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39岁的陈卫丰突发脑溢血后,右边身子都不能动,巨额的医药费压垮了整个家庭。很长一段时间来,他很自卑,觉得拖累了家人,不爱说话。

  经过摸底调查审核,陈卫丰也得到了一个“虚拟岗位”,按月领取“工资”。街道工会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积极康复锻炼。通过总工会牵线,陈卫丰来到了北河溇社区的爱链工作室,参加培训,学习做手串。靠着这一技能,他一个月又能赚500元。

  “这种帮助就像从输血到造血,做手串的动作虽然慢了点,但是起码找到了生存的技能。”当湖街道北河溇社区党委书记沈斌说。

  “虚拟岗位”帮扶行动为数百个困难职工家庭缓解了“燃眉之急”,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信心,融入社会。

  据了解,平湖市总工会在受助人群的心理帮扶上下足了功夫。这几年来,面向全市工会干部,举办了三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每期三个月,利用双休日时间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