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农的"夏日时光":他们的惊喜都藏在那片荷田里
图为:江南挖藕人,泥中“淘金” 陈娴 摄
中新网台州7月20日电(见习记者 范宇斌 通讯员 蔡冬冬)每年七月,是藕农开始期待丰收的季节,在浙江台州,夏献知一家也早早便等待着收获惊喜。
自春分时,栽下藕种,他们一家的期待都从这片藕田蔓延开来……至四月长叶,荷叶田田,翠绿一片;六月荷花开,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待到七月,藕便可以开挖了。农业顺应时节,使这场轮回得到圆满的收获。
荷叶圆,人团圆,享天伦之乐
夏献知一家来自河南,在来浙江台州之前,一家五口人分散在四个城市里。他和妻子在西藏做着报废车的生意,从一开始不适应环境,连煮饭都成困难,到完全适应藏区生活,他们花了12年的时间。
夏献知的儿子学了门修车的手艺,毕业之后就去了青海打拼;夏献知的女儿则在上海工作,一家人天南地北,一年都头也见不了几次面。
夏献知一家不过是千万户家庭的一个缩影。那些外出打拼的人,想念亲人的时候,也只能打一通电话,直到盼来了年节才从各个城市赶回家乡见一面。
五年前夏献知女儿的一个提议,让散落的一家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有个老乡在台州做批发藕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夏献知的女儿觉得这门生意不错。然而夏献知对此却顾虑重重,他在西藏的生意发展不错,收入稳定,儿子的修车手艺相当精湛,收入可观,是否要全都放弃,他拿不定主意。
经过一番挣扎,夏献知最终还是同意了。他考虑到了家里的两个新成员——小孙女和小外孙,来台州种藕可以照顾到他们,就像他老伴说的,“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呢?”就为了这一句话,夏献知一家都搬到了台州,开始他们磕磕绊绊的种藕生涯。
如今,夏献知一家团圆,孙女外孙承欢膝下,正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
图为:江南挖藕人,泥中“淘金” 陈娴 摄
微雨过,小荷翻,嫩藕新出水
农耕并非单一的体力活,它同样需要技术的支持,夏献知一家在种藕初期就吃了许多技术上的亏。种植地点选择失败,不懂肥料的具体调配,再加上市场并不如他们所预想的好,第一年便亏了几万。好在他们及时作出调整,重选种植地点,在一路摸索中走上了正轨。
随着7月的到来,夏献知一家迎来一项艰苦的工作——挖藕。
为了保持藕的鲜嫩,夏献知将挖藕的时间定在了每日下午。吃过午饭,小憩一场,为下午的挖藕工作储蓄体力。两点之前,父子俩准时醒来,换上防水裤,带上工具就向着藕田出发。
挖藕是项体力活,要想挖出完整的一段藕更是需要耐心和技巧。下地先拔掉荷叶,顺着有荷秆的地方伸手摸下去,直到探到下面的藕,由于藕是横在泥里的,因此要掌握整段藕的走势和长度,逐段清理淤泥,才能慢慢将藕拉出来,这是原始的挖藕方法。
图为:嫩藕新出水 陈娴 摄
为了高效操作,夏献知和大多藕农一样用上了高压水枪。弯腰在齐膝深的泥水里摸索,等摸到藕之后,再用高压水枪把藕附近的淤泥打走,如此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与力气。
高压水枪为挖藕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用力分寸的拿捏难度却增加了很多,打泥要准,用力要稳。不管是将它从淤泥中拔出,还是后续清理表层淤泥,都需要小心谨慎,藕一旦破了相或者弄断进了淤泥,那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夏献知将挖好的藕装上塑胶筏子,用水枪冲洗一番,再小心地装筐。由于藕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照中会破坏它的口感风味,因此还要裹上黑色湿棉布,做完这一切今日的工作才算进入尾声。
夏日的藕田闷热难熬,夏献知没挖多久就是一身泥巴一身汗,为了不让汗水流到眼睛里,常常没多久就要停下来,用水枪将手套上的泥巴冲刷干净,再抹掉脸上的汗。
他工作时间从正午两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半,阳光最热烈时间段,他都弯着腰泡在泥水里,一个夏天下来往往要脱四到五次皮。
“挖藕苦呀,但苦久了也就不觉得苦了,都习惯了。”夏献知笑笑,并不多说其中的艰辛。正如他所说,努力的时间总是很长,很多的辛苦也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被习惯,被遗忘了。
人与人,亦如藕,藕断丝相连
七月份还不是藕高产的时候,此时挖藕赶的是人们那份尝鲜的劲,价格也相对贵一些。夏献知家的藕不赶批发的潮流,走的是零售的路子。他们两口子在台州黄岩二桥菜场租了一个小摊子,每天上午夏献知出去摆摊,而儿子则去赶集市。每天下午他们都要赶回藕田,挖够第二天上午销售的量,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保持藕的新鲜。
凌晨4点多钟,天刚蒙蒙亮,在蟋蟀的叫声中,夏献知两夫妻将藕装筐,一束三轮车暖黄的灯光缓缓移动在田野的小道上,他们的目的地是黄岩二桥菜场。他在这里卖藕多年,早已有了一批熟客。
“老夏,今天的藕怎么样啊,新不新鲜啊?”“老夏,这藕怎么卖,带泥和不带泥差多少钱?”……摊子摆开还没多久,摊前便围上了不少的人,你一言我一语,一个喧闹却温馨的菜场早晨开始了。
夏献知两口子一早上称藕、洗藕、唠嗑,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的笑容却是愈加灿烂。他们家的藕不说远近闻名,但五年下来也算是有口皆碑,坚持不浸泡,呈现最质朴的模样,那样的藕才最新鲜。
“你家的藕是新鲜的吧,没加什么药吧。”“您放心,我家的藕是自家种的,你看我人不会化妆,我家的藕也不会‘化妆’。”就这一句不会“化妆”的藕,从此留住了顾客的心,他们买的或许不止是夏献知家的藕,更是他们家的那份实在。
四季更迭,今年已是夏献知一家来台州的第五年。从冬季荒芜的田野再到夏季的碧绿无边,在黄岩高桥承包的这一片四十多亩的沃土,是夏献知一家人一千五百多个日夜最深的惦念。
站在田埂上的他,胸中没有那么多的文墨可以形容眼前的景色,但他的心里是激动且雀跃的。夏献知深知,微风拂过碧海般翻动的荷叶下,是一家人辛苦半年的成果,是土地给予勤劳勇敢的农民们,最质朴的馈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