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蔚青:学党史要促进为民办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这次党史学习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这一要求充分体现和强化全体党员的根本宗旨意识,彰显了我们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传统的自觉坚守。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倡导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17年来,这一机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并推向全国,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落地落细的成功范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体现和强化全体党员的根本宗旨意识,是落实和检验学习成效并使其长远发挥作用的重大举措。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即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党的百年奋斗,都是践行根本宗旨的实际行动。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选择了武装夺取政权为人民求解放的道路,军事斗争成为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主要手段。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依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唯物史观,不搞包打天下和居高临下的恩赐。党创建了人民军队,发动人民战争,把“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有机结合起来。不仅通过军事斗争让作为主力军的农民获得直接的利益,成为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强大依靠力量,取得人心和人力优势,而且在建立人民政权的根据地、解放区努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也尽力办实事改善民生。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所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报告,是阐述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经典著作。他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我们党执政以后,获得了为民办实事的良好政治条件和物质条件,同时也对如何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经历了长期探索。从党和政府集中资源统一办实事,到放开群众和社会力量的手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办实事,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办好人民需要而政府该办之事。浙江开创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促使各级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眼睛向下,有针对性地解决辖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所办实事定位于十大民生领域,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时注重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社会力量多方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每年每个层级都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渠道集思广益,反复酝酿筛选,民主决策确定重点项目,形成多层结合、多方协作、重点突出、覆盖全省的实事项目体系。使民生短板迅速“拉长”,公共服务明显加强。
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不断迭代升级
近年来,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从理念、制度到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是为民办实事从分项办理到整体推进的迭代升级。它从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在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突破,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直接以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倒逼政府自身的改革。它从群众的视角思考政府改革,以群众的感受确立改革标准,让群众成为改革的监督者、推动者、受益者,拓宽了改革的参与面,强化了改革的推动力。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纷纷到窗口体验办事过程,直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了解改革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据此完善改革措施,作出后续决策,撬动全面深化改革。前台后台办事人员在办事过程中倾听群众呼声,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打通堵点,攻克难关,尽可能满足合理需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最多跑一次”改革使大部分事项可以当场办、委托办、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愈来愈多的公共事业部门向政府部门看齐,明显提高了全社会的办事效率,成为近年来受益面最广、群众获得感最强、满意度最高的一项改革。由此,“最多跑一次”成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党政工作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一次整体性跃升。
随后开展的领导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三服务”活动,是为民办实事的全方位外向拓展,旨在主动解决企业、群众、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正在推进中的数字化改革,则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迭代深化。它在聚焦群众办事高频事项,大力度推进办事事项标准化和数据归集共享,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一窗受理”“一证通办”的基础上,推进深层次系统性制度重塑,实现党政机关、社会、企业内外高效协同,建设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使全社会共享“数字红利”。数字化改革不仅着力破解普遍性的服务痛点难点,而且以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力求为每个人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多样、均等、便捷的社会服务。它依托公共服务行业云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兼容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针对群众办事需求规划设计应用场景,促进各系统开放公共数据并关联应用,支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跨部门协同,立足未来社区、数字乡村,构建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不断强化“浙里办”掌上终端功能,建设“掌上办事之省”,全面提升社会事业领域数字化服务水平,使为民办实事更加人本化、规范化、智能化高效化。
进一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做好 “ 规定动作 ”
浙江首创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属于职务行为、群体行为、“规定动作”,是制度化、普惠化解决民生共性问题的好办法。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推广并进一步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
一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公共服务部门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评价权,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把为民作主变为由民作主。二要进一步拓宽建言献策渠道,集思广益,优化重点民生事项的酝酿筛选机制和入选标准,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群众需求,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科学区分轻重缓急,扩大受益面,提高满意度,避免部门争地位、争资金对民生实事项目立项的干扰。三要按照职责范围明确层级分工,处理好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要真正落实上级的“规定动作”,又要选好做好本级的“自选动作”,并且要让下级有时间有精力根据辖区特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四要完善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追求在群众真正获得基础上的“获得感”,有针对性地加大服务对象评价的权重,考核应重结果轻过程,坚决反对把民生实事项目当作“盆景”“花瓶”,不讲科学、不计成本、不顾效益、不求持续,打着“为民”旗号搞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五要善于发动群众,数字赋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建美好生活,克服单纯依赖财政拨款办实事的偏向。六要在数字化治理体系中设立“公共事务群众参与”场景,提供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线上渠道和平台,方便群众提出事关公共利益、公共生活、公共服务的意见、诉求和建议,开展民主协商,畅通办事流程,形成处理闭环,落实情况通过线上平台公示,接受人大、政协和公众、媒体监督和满意度评估,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和宣传推广机制。
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党政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和服务行业的每个共产党员,要对照本职工作,自我检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情况和绩效,主动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痼疾。其他岗位上的共产党员也都要结合本职工作,自我检查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多做贡献。
建立 “ 八小时外 ” 为群众办实事的促进机制,做好 “ 自选动作 ”
“我为群众办实事”还应该有志愿行为,即“八小时外”在社会生活空间的个人“自选动作”。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城乡社区治理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矛盾化解的通道,都离不开生活在城乡社区的广大共产党员的积极参与和率先垂范。要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普遍落实在职共产党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的制度,发挥他们在基层自治和社区志愿服务中的政治骨干作用,使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职共产党员中的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多听听街坊邻里的心里话,了解自己工作领域的政策举措实施情况,提高走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结对帮扶助老服务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普适性选项。当前,高龄老人、独居和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不断增加,养老服务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城乡社区党组织可以发动本社区居民中的共产党员牵头,带动其他志愿者参加,与高龄的独居和空巢老人普遍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定期上门探望,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向社区和有关部门转达,或对接公益组织和服务企业,帮助老人排忧解难,同时监督养老服务质量。(本文为浙江省新型智库建设项目“浙江省打造改革探索领跑省的最新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蓝蔚青 浙江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