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推行生态葬法 已有300多个村申报建设生态公墓
一座小小的生态骨灰堂成了永康市芝英镇儒家村的“精神高地”,彻底改变固守几百年的“入土为安”观念,全村兴起“厚养薄葬”的新风尚。
谈起建生态骨灰堂的初衷,村党支部书记吕高正说,2008年由于东永高速公路建设,儒家村需迁移290多穴坟墓。这下问题来了:如果由村民重新选址分散安置,起码需要2000平方米的土地,今后还会面临坟墓占地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难等问题。“我们村虽有山林3000多亩,但总有一天会被占完啊!”他说。
村两委认为必须着眼于长远解决殡葬问题,果断提议建设骨灰堂,并通过广泛宣传,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在上级部门鼎力支持下,儒家村生态骨灰堂于2011年完工,2012年投入使用。为保证公平公正,村里规定不论贫富,骨灰盒都按0.16平方米面积存放。
1997年12月起,永康开始实施殡葬改革,全面推行遗体火化。时隔17年,去年底开始,为切实遏制乱埋乱葬和“青山白化”现象,永康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生态葬法,提速“两美”永康建设。
今年1月,永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生态葬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从11月1日起全面推进生态葬法,届时要凭镇(街道、区)出具的骨灰安放骨灰堂(生态公墓)证明,方可从殡仪馆领回入葬。并对骨灰堂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以及骨灰堂建设和实行树葬、花葬、草葬、海葬等生态葬法的补助标准进行了细化。同时,实施意见还明确要求各镇(街区)每年要确保“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20%以上。
目前,永康全市各地积极申报生态公墓(骨灰堂)建设,现已有300多个村提出建设申请,其中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西溪镇、芝英镇、古山镇等,以及部分村还将采用多村联建方式,节约用地和资金。
“建骨灰堂(生态公墓)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既消除‘青山白化’又节约丧葬开支的新型葬法。”永康市民政局殡管所负责人杨康安说,建设骨灰堂,实行生态化葬法,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能改变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尴尬状况。
说到骨灰堂的实用性,西溪镇潘坑村党支部书记吕振中深有感触。“统一集中安放后,节约土地经济实惠,还大大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吕振中说,刚开始建时,村民不理解,运行后确实解决了后顾之忧。
潘坑是个移民村,用地一直比较紧张。前些年,村里向邻村借了一块山地安葬逝者。然而山地逐渐饱和,由于建坟尺寸等原因,村民多次与邻村村民发生纠纷。为解决“入土”难题,该村2012年投资40多万元修建生态骨灰堂———“百岁堂”,占地150平方米,屋内靠墙处修建高两米、宽15米的墙,其中双格187个、单格44个,可安放400多位逝者,满足村里百年的殡葬需求。
(本文来源:金华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