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的“性骚扰”事件 莫言的大学往事 名编辑汪兆骞晒作家朋友圈
《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
作者:汪兆骞
出版:重庆出版社 2015年9月
鸡蛋有味,自然就想看看下蛋的老母鸡,这也是中国文坛名人故事历来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原因。资深编辑汪兆骞刚刚出版的《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实际上也一定程度满足了大家对文坛大家创作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孤独与困惑的窥私欲。
汪兆骞何许人也?大概圈外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但在文学圈,这个“汪爷”可是文坛名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名字。他自二十世纪80年代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与众多知名作家近距离交往,形成了一个精英云集的作家朋友圈。比如“痞子作家”王朔的系列作品就是从他手中“孵化”出来的,《白鹿原》是他过手的,他还编辑过王蒙、汪曾祺、刘白羽、冯骥才、蒋子龙、张贤亮、梁晓声、张承志、周大新等文学名家的众多重要作品,并且与这些人相知甚深。
跌宕人生、文学江湖中的张贤亮如何理解世道人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是如何写作的?来看看汪兆骞笔下这些文人写作背后的蛛丝马迹。
莫言
——在班里眼睛老睁不开的沉默小子,每天写一万字
莫言是1984年准备报考军艺(确切地说,是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但等他兴冲冲从北京延庆部队赶到军艺时,被告知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于是,他把在《莲池》刊物上发表的《民间音乐》和另一篇《售棉大道》交给接待他的刘毅然后,就默默走了。当时刘毅然在军艺当教学秘书,协助文学系主任徐怀中招生。
就这样,29岁的莫言成了军艺文学系的第一届学员。班里共有35位同窗。比起因写《高山下的花环》而获1981-1982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李存葆、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莫言在班里默默无闻。
但徐怀中却格外看好“在班里眼睛老睁不开的”那个莫言,极力向同学推荐他的《民间音乐》。莫言上课永远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不太发言,也不怎么参与讨论,却从不会缺课。由于班里人才济济,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出版社来索稿约稿的编辑们,几乎踏破文学系宿舍门槛。可莫言总是专心埋头写作,不为所动。还是系主任徐怀中记挂着弟子,找到莫言,让他别再把作品投给没影响力的地区小刊了,要鲤鱼跳龙门,投给高水准的文学期刊。得知莫言手头有刚写完的《金色的红萝卜》,拿来一看,十分高兴,改名为《透明的红萝卜》,亲自推荐给《中国作家》。
没想到,《透明的红萝卜》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引起轰动。编辑汪兆骞也正是在这时候知道这位还是学生的“作家”莫言。一次他去军艺找已大红大紫的李存葆聊天,吃完饭,和刘毅然一行人到莫言的宿舍去玩。走进零乱的宿舍,浓烈的烟草味十分呛人,只见几个学生在那里吞云吐雾,聊得正欢。唯独莫言一个人安静地背朝大伙埋头在桌上写东西,全然不顾大家的到来。走出莫言宿舍,刘毅然告诉汪兆骞,莫言就是这样,每天坚持写作,一天能弄出一万字,而且手稿工整清洁,很少涂改,都是一气呵成的。
在电脑时代到来之前,莫言的写作速度,实在让人惊叹。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改写 潘卓盈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