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三大举措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苍南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通过阵地建设、活动组织和活态传承三大举措推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发展。
一、阵地建设,打造宣传平台
苍南县注重非遗阵地建设,构建起县、镇(乡)、村多类别、多形式、多主体的非遗展示馆网络。一是加强县本级非遗馆建设。苍南县非遗馆于2015年初正式开馆,开馆后坚持人文立馆、服务立馆的管理方式,突出苍南文化特征,用心打造集展示展演、收集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传承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截至目前,县非遗馆共计吸引20多万群众参观学习。二是加强民间艺术馆建设。目前该县共有灵溪民间艺术馆、蒲城拔五更展示馆、龙港夹苎漆器展示馆等十多个乡镇非遗馆和民间艺术馆,成为县非遗馆的有力补充。三是加强传承基地建设,目前该县共有苍南民族中学点色剪纸教学基地、薛勋郎夹缬工坊等省、市20个非遗传承基地,促进该县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组织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
开展活动是非遗工作的重头戏,苍南县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接地气”的非遗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一是开展“非遗进校园”和“非遗进文化礼堂”两大非遗公益活动品牌。2015年全县共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多场,让学生在与“非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进礼堂”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进了43个农村文化礼堂和文化中心,为当地群众献上43场精彩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丰富和提升了礼堂的文化内涵,深受社会大众好评。二是开展非遗走亲、交流活动。共举办柘荣剪纸艺术作品苍南邀请展、“紫玉金砂”浙江长兴紫砂茗壶展、邀请平阳县木偶剧团到苍南演出、组织新编单档布袋戏剧目到周边各市县演出等非遗走亲活动30余次,选送多名畲族歌手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演出,通过走亲和交流加深不同地域间文化内涵的相互了解。三是开展非遗民俗、节庆活动。苍南县非遗民俗、节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共计成功举办过大型民俗文化活动9场,包括4届浙台(苍南)妈祖文化节、2届海峡两岸(台湾-苍南)杨府侯王信俗文化交流会、2届浙台陈婧姑文化节和首届财神文化节,接待了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及全国各地的学者,促进了非遗的跨地域传播。此外,每年“文化遗产日”全县开展非遗文艺巡回演出和非遗讲座20场以上,开展蒲城拨五更、太平龙迎新春、畲族三月三等众多民俗节庆活动。
三、活态传承,留住非遗根脉
传承是做好非遗工作的根基,为此苍南县大力推进非遗体系建设,健全非遗项目、传承人、基地 “三位一体”的保护传承体系。一是做好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的推荐申报,大力推进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使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截至到2015年,苍南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3项、省级23项、市级91项。二是做好非遗活态传承工作。传承人的保护与传习是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苍南县基本做到每个项目至少一名代表性传承人,并开展传习活动,推行师徒传承协议制、传习活动资助制、传承基地责任制等,有效促进了活态传承。截至2015年,苍南县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19人、市级76人。三是做好非遗志愿服务工作。向社会公开招募非遗保护志愿者20多名,配合从事非遗讲解、保护宣传、资料收集等,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