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芳华” 不同的是他们相识50年从未走散

25.12.2017  11:38

   与电影相似,他们是被抽调到文工团的老知青;

  和电影不同,21个老人相识超过50年从未走散;

  被电影点燃,他们想寻找部队里那位摄影干事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最近,如果你去看了电影《芳华》,脑海里肯定会单曲循环这首片尾曲。这熟悉的音乐,让很多人追忆青春年华。

  “我们的经历和电影非常接近!”看完电影的读者黄大同很激动地联系了钱江晚报。他告诉记者,1969年,21位杭州知青被抽调到武义的金华地区文工团,“虽然在文工团才两年时间,但那是我们这辈子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

  和电影最后的各奔东西、多年后重聚不同的是,这21位老知青,相知相识超过五十载,从未走散,他们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人。

  “那两年,我们排了三场大戏。当时部队里有一位摄影干事拍过很多照片,他转业回杭后,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们很想和他联系,他姓张,个子挺高,我们叫他‘条儿’。”

   芳华》是为了让我们回忆往事而拍的

  “《芳华》好像是为了让我们回忆往事而拍的,真的是太像了。”——前几天上午,钱报记者见到了黄大同和他的五位老同事。他们最大的已经70岁,最小的也有65岁,个个神采奕奕。

  1969年12月16日,21位在武义的杭州知青被抽调到金华地区文工团。之前,他们已在武义务农近10个月。当时,他们年龄在17到22岁之间,上山下乡前就熟识。在杭州,他们是同一个宣传队的成员,唱歌、跳舞、演奏,个个是文艺好手。

  “到了地方,我们铺盖一放,就一起参加文工团的排练了。”黄大同说,虽然他们进的是地方的文工团,但由部队管理,工作和生活要求非常严格,导演也是部队里的干事。

  董象文那时是舞蹈演员,她回忆说,“舞台和乐池就跟电影里一样。排练也是这样,也有一个很严肃的大嗓门导演,说话都是用吼的。那个时代,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要非常阳刚,哪怕是女演员。”

  两年里,排了三场大戏,去各个部队慰问演出,把整个金华地区都跑遍了。大家去演出,大卡车上坐几个小时。卡车没篷子,所有人满头满脸都是灰。大家唱歌,一首接一首,唱着唱着,声音越来越轻。再一看,一个个都躺倒睡着了。有时候,演出要爬到很高的山上。用竹子搭个简易的舞台,台下放两盏碘钨灯,换上戏服就开演了。

  “大冬天,按照要求,我们只穿单衣单衫,鼻涕流出来都不知道,上下牙冻得打架。”吴慧娣说。

  “那时候年轻,做的又是我们喜欢的事情,不觉得苦。”吕安瑞是当时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也是报幕员,“我们去部队演出,他们迎接的队伍排得很长。战士们挑热水给我们洗漱,夜里还给我们站岗,真的很感动。”

  那是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真的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比如排练歌舞剧,为了营造逼真的效果,迫击炮也被搬上舞台。每次唱到‘黄洋界上炮声隆’,火药会被点燃,随即,一声炮响震耳欲聋。”黄大同笑着回忆,“那时候,我们团里也有学雷锋做好事的积极分子!是个舞蹈演员,和电影的‘刘峰’非常相似!绰号‘大蒜头’,也是先进标兵。当时,团里的脏活累活都会叫他干,他也抢着干,每次回杭都给大家带上家里的大包小包。”

  “那时候,文工团里一共有六十多个人,大家训练都很拼,暗地里较劲,谁都不肯落后。休息天,我很想睡懒觉,但寝室的人每次都是一大早就起来去练习,我只好跟着去。一群人在一起,很单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开心。”吕安瑞笑了,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年轻时候,好像就是这样。每天大家都嘻嘻哈哈的,每天都很开心。”

   最遗憾的是三场大戏都没有剧照

  翻看大家珍藏的为数不多的老照片,个个少男少女,青春逼人。

  年轻人在一起,都对爱情充满期待。谁对谁有意思,谁又被谁喜欢。眼角眉梢的小细节,从不敢说破。“电影里,刘峰暗恋林丁丁。我们这里也有的。”董象文说,离开文工团之后,谁跟谁好了,才慢慢有了眉目。那时候的爱情,要酝酿很久很久。文工团的杭州知青一共有8个姑娘,13个小伙,后来成了六对。

  1971年底,金华地区文工团解散了。

  “特别舍不得,大家在单位的招牌旁边拍了好多照片留影。大家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浙江婺剧团、艺术学校、电影公司和剧院等等。”王正是这群人的老大哥,虽然大家转行到各行各业,但从没失散过,大家每年都要聚会好几次,“我们从认识到现在,已经超过五十年了!”

  这些一起吃、住、演出,一起哭一起笑,有着共同的经历的伙伴,成了彼此生命里的家人,搀扶着彼此成长,帮忙解决困难,照顾子女,现在,又一起慢慢变老。这21个人,已经都是爷爷奶奶辈,但在他们的聊天群里,还是那一个个爱笑爱唱爱跳的少男少女,大家互称亲昵的绰号——大蒜头、洋娃娃、伢儿、象鼻头、黄头毛……遗憾的是,伙伴中有三位近几年因病离世了。

  离开文工团后,黄大同一直走在文艺道路上。考大学,读硕士、博士,他曾担任杭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浙江歌舞总团团长。他说,大家聊起温暖美好的往事,那段文工团的经历非常珍贵,很想真实地记录下来。

  “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我们留下的照片非常少,最遗憾的是三场大戏都没有剧照。”他说,不过,部队的摄影干事拍了很多照片,“我们很希望能通过钱江晚报找到他,找到留存的照片。那位干事和我们年纪相仿,姓张,个子挺高的,我们叫他‘条儿’,我们想找到他,再来重温曾经的青春岁月。”

  记者 金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