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花甲老人祁崇嘻和他的河湟曲艺队

22.11.2015  00:01

  

河湟曲艺队正在合奏青海平弦的曲牌。

  

演出中,表演者还注重表情和坐姿。

  

河湟曲艺队正在表演青海越弦。

  扬琴、板胡、三弦、竹笛等乐器合奏的曲牌(前奏)在屋中响起,青海民间的河湟曲艺队主唱甘富秀便赶紧调整坐态和表情,一手拿着月儿(5寸大的小碟子)和筷子准备着唱腔,曲牌奏罢,主唱附和着伴奏,一曲温柔典雅的“赋子腔”从小屋中悠扬传出……

  “赋子腔”是青海地方曲艺——青海平弦的别名,因为在它的众多曲调中,最基本的一个曲调叫做“赋子”。青海地方曲艺种类繁多,平弦、越弦、贤孝、道情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地方曲艺是青海省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这支河湟曲艺队是西宁市里几名喜好曲艺的人自发组织起来的,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当地曲艺界有名的“乐队”。69岁的领队名叫祁崇嘻,自幼便与青海地方曲艺结缘,曾被当地政府授予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祁崇嘻告诉记者,曲艺队里的队员各个都有着深厚的功底:有的出身自曲艺世家,有的从小便拜师学艺。眼下大家聚在一起“玩音乐”,一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二是希望将极具特色的青海地方曲艺传承下去。

  “河湟曲艺(青海地方曲艺)和花儿不同,花儿是山歌,而河湟曲艺每一首都有故事情节,每句唱词犹如诗句,据说当年是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祁崇嘻谈起曲艺来显得十分兴奋,说起曲艺的曲种来,更如数家珍,“青海平弦和越弦是最具特色的河湟曲艺,听过以后就发现,平弦的曲调和南方的黄梅戏、越剧极为相似,温柔典雅;而越弦铿锵有力,与陕西的秦腔如出一辙。

  除了秉承青海地方曲艺的传统精髓,在此基础上,这支河湟曲艺队还自己填词作曲,创作了道情《线路教育实话好》、贤孝《中国梦》等曲目,并得到了业内的好评。祁崇嘻说,事实上,青海地方曲艺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例如青海平弦,从最初的1个调,发展到现在的27个调,使该曲目曲调更丰富,更具传唱度。

  然而,青海地方曲艺面临“廉颇老矣”的窘境也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曲艺队的一名队员的女儿就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现在在北京的一所音乐院校学习小提琴,但是她对父亲喜好的曲艺一点兴趣都没有,你想想,连我们自己的子女都不愿意学,现在还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学这个。”祁崇嘻继续说,“当然,除了年轻人不愿意学以外,还因为河湟曲艺唱腔很难学会,有的人学了两三年都不得要领,要想掌握,必须要有几年的‘童子功’。

  祁崇嘻对青海地方曲艺传承的担忧不单如此,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学习曲艺的人少了,听的人也少了。“以前,只要是青海人家里办红白喜事,都会请我们去唱上一场,有时候场子多得跑不过来,但是现在越来越少,我们老哥儿几个实在想唱的时候,就自己找个地方摆开排场开练。”祁崇嘻说。

  西宁市城中区前营街社区是祁崇嘻所在社区,无论大小节日,社区经常邀请曲艺队为居民们表演。该社区党委书记谭玉霞说,之所以经常邀请他们,除了为活跃节日气氛外,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曲艺文化。

  “咱们当地曲艺是很好的文化载体,不仅唱腔好听,而且内容也是传播孝、贤、礼等正能量,非常适合在公共场合中传播”谭玉霞对记者说,“但遗憾的是,我发现年轻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对曲艺不怎么‘感冒’。

  眼下,谭玉霞正为了筹到河湟曲艺队的演出服,乐器等四处奔波。

  祁崇嘻和他的“乐队”队员们的平均年龄已过花甲,他们从年轻时“”到老的乐器也很陈旧了。祁崇嘻摩挲着这些乐器,对记者说:“他们也老了,是时候换换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