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过招,比的是气场

06.01.2015  11:32

    今天下午的中国美术学院全新品牌系列展览“1∶1计划”开幕式上,有记者拍到了一张有趣的照片:展览的两位主角——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邱志杰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苏新平,站在对方的海报前,相视一笑。两人身高相仿,邱志杰戴无框厚底圆眼镜,理着平头;苏新平则戴黑框方镜,长发飘逸——如果PK外形,很难说谁更有艺术家范儿。

    翻翻他们的简历,有不少共同点:都出生于1960年代,都是版画专业且执教于母校。在当代美术界,二人各擅胜场,在各自的艺术实践路上潜心前行,直到本次展览总策划杨劲松把他们拉到了一起。

    经过3天的通宵布展,杭州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楼化身为一个叫“金陵”的剧场,正在上演的,是一出用绘画、装置等形式演绎的穿越剧:《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上元灯彩图》是明代描绘南京元宵节灯会的一张画作,风格类似于《清明上河图》,艺术家的灵感便来自于此。

    那些在白墙上画着的、混迹于现场人群中的“渔翁”“僧侣”“百姓”“说书人”等角色是演员;悬垂于房顶、分布在展厅各处的“漕运”“狼烟”“灯笼”“月亮”装置是演员;举着手机、相机猛拍个不停,置身于古意与多媒体之间的你和我,也是演员。

    两个风扇组成眼镜形状,鼻梁上的支架被一个轮子取代,镜腿是独轮车的扶手——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三年级学生卲捷,推着这件叫“书生”的装置在展厅中缓慢穿行,经过一台名为“历史学家”的制绳机器旁时,吹起了散落一地的宣纸、报纸、布条。问他是刻意还是偶然?他却摇摇头,低头自顾朝前走,倒真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模样。

    现场最具“戏剧感”的要数圆厅一角的“优伶”:身着黑衣的3位长发女生,把白色纸面具放进有水混合颜料槽内反复染色,放在展架上晾干后分发给观众,她们的动作轻柔优雅,但也是沉默的,面对各种好奇的发问,只是用微笑作答。

    “噤声”,是“总导演”邱志杰在“排演”时提出的唯一要求,其余的一切组织结构都是迷离的、可即兴发挥的,以一种看似松散的方式向观众揭示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这与苏新平的艺术观不谋而合:“通过每个笔触来传达不同的思考,即使被误读也很有意思。”近年来,他有意识地用“看似模糊,实则准确”的方式去描绘内心世界,让观众通过画面“各取所需”,用个人知识背景、经验和想象力进行解读。位于美术馆2楼的“苏新平:我是这样一路走来”展,以“经验与超验”“迷失的寓言”“悬而未决”作为线索,对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以独白、旁白和对话作为注脚,共展出作品200余幅。

    近两个月来,邱志杰一直处于“每周一展”的忙碌中,但对于这次的“1∶1计划”不得不格外上心。不仅因为这是对始于2009年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最大规模的呈现,更因为“对手”苏新平实力不可小觑。

    策展过程是这样的:邱志杰拿出了令人称赞的计划,第二次见面,苏新平的方案又让邱志杰“不服气”,于是回家继续用功……“作为国内两大顶尖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可谓‘和而不同’,这主要是源于地域文化的滋养。比如,西湖边的中国美院学子,出了校门就是满眼的青绿翠,但用到北方独有的灰调时,如果单凭想象,容易失真。”杨劲松说,双个展的意义,既是优势互补,也是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这是美的雅集,是高手之间的对话,也是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口中的“德比之战”。开幕式上,他与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作了约定:下一次的“过招”,不妨更跨界些。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吴孟婕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