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艺术北京揭幕 “迷思”特展助公众解读西方作品

01.05.2016  09:37

  作为古都北京年度艺术大展之一,“艺术北京”30日迎来了它的十一岁“生日”。当日,“2016艺术北京”展览会在全国农业博物馆拉开帷幕。

  本届“艺术北京”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60余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展,展出面积超过25000平方米,展出分为当代馆、经典馆、设计馆和公共艺术四个部分。

  当代馆以“发现亚洲”为主题,展出多位亚洲新兴艺术家的作品;经典馆展出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至20世纪的艺术品;设计馆推出特别策划项目及设计作品;公共艺术区则延续“理想城市艺术介入”的主旨,以“艺术为明天”为主题,关注艺术公共化的趋势。

  其中,本次展览会“重头戏”经典馆陈列的艺术品涵盖油画、雕塑、古董家具、版画等,展品质量备受公众追捧。

  作为其中的最大亮点,以“迷思”为主题的特展吸引了大量观众。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木版版画《第七封印》、小大卫·尼尔斯的木板油画《预言者》、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纸上铅笔素描《希俄岛大屠杀草稿》等作品,以欧洲古典大师艺术作品中的叙事线索为主线,时间纵跨文艺复兴初期至19世纪末期数百年历史,主题分别来自宗教、历史、寓言和艺术史中经典的叙事视觉语言及符号形象。

  策划本次特展的无界艺术总监、艺术史学者杨好表示,这些作品对于公众解读西方艺术作品,有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告诉记者,本次特展的主题“迷思”源自希腊语,其最简朴的词根义为“故事”。“这可以说是人类对于叙事的最天然的表达方式,正是这种天然的叙事手法,让‘迷思’这一观念在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整体贯通,”她说。

  杨好说,本次特展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它们表现在了不同的材质上,“这能够良好地展现出西方大师运用的耐人寻味的表达方式,”杨好解释称,“迷思”既代表一种展示方法,也代表着一种观看经验。“这些美术史上最为耳熟能详的、犹如明星一般的名字将在此次特展中呈现更为新鲜的样貌,我们也由此能与这些曾留下辉煌巨作的西方老大师们更加亲近,”她说。

  “艺术北京”展览会始于2006年,是全国最早的文化创意类项目之一,经过十年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项国际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