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未来可用VR感受古城辉煌
12月13日下午,杭州良渚古城发现十年新闻发布会在余杭区良渚举行。
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它是良渚文化遗址中最大的聚落中心和唯一的一座城址,被视为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和良渚文明的都城。
十年来,良渚古城研究都有哪些成果呢?
“十年来,良渚考古不断取得突破,良渚遗址已经成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在发布会上说。
十年研究成果丰硕
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2009年-2012年)
良渚古城外部存在一个由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等条形人工高地构成外郭城,面积6.3平方公里。
这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
发现和确认良渚外围水利系统(2009年-2015年)
除了外郭城,还发现了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
这个庞大的水利系统由11条坝体构成,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
“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刘斌说。
良渚古城内部结构与功能区的认识(2008年-2017年)
通过探勘和发掘,确认了良渚古城内的河道水网体系,以及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功能布局。
结合对古城周围的专项钻探调查,证实良渚古城的外郭城以内没有稻田,城内居民主要是贵族和各类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各类手工业者。
这表明良渚古城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良渚时代就已产生了明确的城乡分野。
对古城外部近郊区域的全面勘探(2008年-2017年)
勘探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新发现的遗址总数160多处,使良渚遗址群的遗址点数量增加到近300处。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历时性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这十年,通过系统的碳十四年代学测定,结合地层学、类型学等手段,对良渚古城系统的营建和使用年代有了基本了解,证实良渚古城各子系统中,最早营建水利设施和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瑶山祭坛等,其次营建内城墙,最后营建外郭城的基本顺序,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课题研究及多学科合作深入开展
十年里,承担并结项通过科技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都邑子课题研究,领衔组织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规划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专项课题“长江下游地区文明模式”的研究等。
同时,与国际国内相关单位合作,从资源和环境、水利与工程角度,对良渚城墙堆土、垫石及遗址群石器进行全面鉴定,结合周边地质调查,研究其来源和运输流通模式。在环境变迁、洪水研究、玉器成分研究、水利工程研究、动植物考古、遥感和GIS考古等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
人才队伍建设
十年里,良渚考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招博士硕士毕业的专业人员八名,建立了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设立了植物、动物、地质、工程考古、GIS和遥感、文物保护实验室。 基地建设
成立了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购置了价值数百万的材料检测、显微分析及脱水保护等方面的仪器设备。
研究成果
十年里,整理出版了《卞家山》《文家山》等考古报告,《权力与信仰》《良渚考古八十年》《良渚玉工》《良渚刻划符号》等图录。《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与《良渚古城垫石研究报告》也即将出版。
打造100多平方公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
在发布会现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透露,一个100多平方公里的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将在未来10年内崛起于杭州城北。“一期工程已经开始。我们要将它打造成中华文明朝圣地,建设成中国文化新名片。”
未来的良渚文化国家公园是什么样的?
“这里会成为良渚文化研究、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国内外的专家,可以来这里考古、写文章,然后去国际上发表。”陈寿田说。
按照规划,良渚文化国家公园不仅要专家叫好,也要百姓叫座。
“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现代科技,生动展示良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普通观众看得懂、玩得欢。”陈寿田说。
比如,观众戴上VR设备,就能够身临其境回到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
“很多细节,还有值得考古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比如,当时的良渚人长什么样,有多高,穿什么衣服等。”陈寿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