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群人在良渚古城遗址 跳一支"随心所欲"舞
昨天下午5点,在良渚古城遗址群的小莫角山遗址上,良渚的居民跳了一场很特别的社区舞——“舞态良渚雅集”。
在夏日的夕阳下,微风吹拂,乐声响起,良渚的居民们在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大地上跳起舞来……
在良渚古城遗址上跳一支“随心所欲”舞
说到这场舞,最特别是它的演出地点——良渚古城正中心。
良渚古城在瓶窑的瓶仓大道附近。
良渚古城遗址很大,最中央的是王城。王城的正中心,高高耸起,就是它的宫殿区——莫角山。
虽然叫山,但莫角山是一座人工筑成的长方形土台,大约30万平方米。这个土台一分为四:三个宫殿区,一个广场。宫殿区,分别是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
昨天的舞蹈在小莫角山举行。
舞蹈开始了,香炉飘散出青烟,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小乐器,随着舞蹈的节奏,发出各种模拟自然的声音。
跟一般的舞蹈“哒哒哒”的规定动作不一样,这一场舞稍显“随心所欲”些,大家在音乐声中舒展肢体,好像跳得都蛮随意。
20多种乐器
能演绎各种自然之声
这次伴舞的乐器一共有20多种,能够模仿大自然的不同声音。
乐器的主人林牧是良渚文化村的居民,喜欢玩各种自然音乐。这些乐器,都是他这些年,陆陆续续从各种地方收集来的。
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大萨满鼓,是用羊皮纯手工制作的,有着5000年的历史。年纪最小的乐器是手碟,2000年刚诞生。
太平鼓、雷声鼓、海浪鼓,还曾经参与过电影配音,能带来纯正的自然声音。
手指沙锤最小,看起来就像黑色的胶卷桶,它类似于节奏器。
模仿雨声的雨声棒,是用仙人掌制作,这是林牧从非洲背回来的。还有一种特别的豆角,黑色的很不起眼,这是自制的一种乐器,敲击的时候,可以发出鼓声。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一种外形像鲁班锁一样的玩具,在转动时,能够发出蛙鸣声。
表演时,这些乐器分发给了在座的普通人,没有人特意提醒或提前教导,随着舞蹈的进行,人们自
然转动手上的乐器,就能参与到表演之中。
舞蹈发起者梅娇寅说
这样的舞蹈
适合任何人
可以建立自身与他人、
与环境的链接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舞?
梅娇寅是这场“舞态良渚雅集”的发起者,2017年8月她结束了在意大利11年的留学生涯,回国从事她热爱的舞蹈教育事业,现在是杭州师范大学舞蹈教育教师。
梅娇寅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5岁开始学舞蹈,她觉得舞蹈是一种认识生命的美妙渠道。
“这些年,我一直在国外读书、工作。偶尔回国时,爸爸问我,在国外那么多年,能给家乡良渚带来些什么贡献吗?于是我想到了社区舞蹈。”
梅娇寅说,社区舞蹈,是以“有趣”和“关系”为核心,让身体表达内在思绪、感受和经验,通过身体建立自身与他人、与环境的链接。
“和大家印象中,小女孩穿着一样的服饰,扎着一样的辫子,排着整齐的队形在进行身体的拉伸或者是技巧的训练不一样,社区舞蹈,更多的是一种带领体验,通过艺术配合感情,让人和人之间有共同理念,建立联系,让社区有凝聚力。”
梅娇寅说,在和良渚博物馆多次沟通后,三月份,她提出用舞蹈表现良渚的想法。在良渚文化村发出倡议后,一个星期,就有100多人响应。
昨天参与演出的,除了个别学生外,大多是现在居住在良渚的普通居民。
“很少见到像良渚文化村这样有凝聚力的社区。我们在古罗马斗兽场推广同样的舞蹈理念,到现在报名的也只有10多个人。”
梅娇寅说,这种舞蹈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可以让小朋友们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轻柔,土的厚重,历史的沉淀,通过他们的体验去创造舞蹈。舞态良渚这个项目就是想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让社群中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当地文化产生更和谐的关系。
“我们几个月来,彩排过20多次,每一次呈现的舞蹈姿态都是不一样的。”梅娇寅说,在这个舞蹈教育中,重要的是,通过动觉的学习来促进思想、情感和观点的交流表达、连接关系。
“这样的舞蹈,适合任何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学习和体验与他人共舞的乐趣。”梅娇寅说。
除了在莫角山遗址,接下来,梅娇寅还计划在良渚古城的瑶山遗址上起舞。
记者 岳雁 摄影 江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