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

23.02.2015  11:12

年味,对一年都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也许就是家里食物的香气。

在外奔波劳累,日复一日挣扎在快捷食品里,或者恍惚在觥筹交错中,这种舌尖的麻木,在跨进家门,品尝到妈妈亲手做的过年食品的那一刻,都会消散。舌尖会苏醒,胃里也会暖洋洋的。

大年初三,记者在淳安县千岛湖镇吴桂香老人家里,就感受到了这样的年味。

新春米粿,用扁的竹筐盛着,把院子里和阳台上晾得满满的;麻糍切成方方正正的,码在火炉上,炙烤下散发出米的清甜香味;还有,锅里的方言俗称“gang”的汤羹还在“咕噜咕噜”地冒着小泡泡,一走进吴桂香老人的家里,在满屋子的热热闹闹的气氛里,感觉年味就这么流淌了出来。

为了迎接一大家子人回家过年,老人从春节前两个星期就开始准备了。杀年猪,腌制过年用的配料咸菜,少一个步骤,好像味道都会欠缺些许。“过去,困难的时候,我们自己做咸菜,现在,家里人一年也就吃一两回,变成自己家里的味道。”老人一笑起来,皱纹很深,但眼睛里还有温柔的光。

做这些过年食品,要有特定的程序。年二十八,先做过年用的米粿。米粿的面皮,做起来要用一上午的光景。老人在清晨托人扛了10斤大米、10斤糯米去粮店,磨成细细的米粉。家中,用柴火烧的土灶上煮好了一大锅开水,把磨好的米粉慢慢地撒进锅中,用勺子徐徐地搅拌,揉成一个面团。等面团冷却些许后,用手沾上冷开水,把面团捏成一个个面皮。再把拌好的冬笋、肉、雪菜、豆腐制成的馅料,包进面皮中。最后,过年米粿的模具一压制,便成了带有双喜或者福字的春节米粿。吴桂香和丈夫生了4个子女,这一大家子人一年之中同时能聚在一块儿的时刻,每年也就过年这一回了。

等到年二十九,就得制作麻糍。打麻糍这活儿,吴桂香老两口已经做不动了,备好研磨好的米粉后,得请邻居来帮忙。把打好的麻糍切成方块,整齐地码好。等孩子们回来了,放到烧炭的火炉上一烤,麻糍外层就会变得脆脆的,而里面则是能牵丝的软糯糕状,配上拌好的芝麻粉和红糖,这种点心最受小朋友欢迎。老人说,年轻人会做米粿、麻糍的已经不多,自己家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学,都嫌麻烦。

年三十下午,在外工作的孩子们到家了,老人为孩子们熬煮了咸香的汤羹。这种汤羹,在咸味的米汤里,放入自己腌制的雪菜、豆腐、猪肠等配料,把各种食材的咸味炖出来后,加入暖胃的辣椒,成了儿女们走进家门的第一道食品。热乎乎的汤羹把舟车劳顿的疲惫和冬日路上的寒意一扫而光,进了家门。热烘烘、香喷喷的年味就这么把在外的游子包裹起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徐夏欣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