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个自闭症农疗基地开园 处方:新鲜空气+农活
浙江在线宁波4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胡昊 通讯员/毛一波) 自闭症的世界,别人是不会懂的。4月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八届“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今天在宁波,全省第一个自闭症农疗基地“星星的果园”正式开张,第一批10名自闭症患者入住农场。
农疗就是新鲜空气+各种农活
已有40名自闭患者参与体验
星星的果园位于宁波古林镇。负责运营的满天星儿童成长中心负责人刘成锋告诉记者,农场有22.5亩,分为蔬菜基地和水果基地两块,去年11月开始试运行,已经有40名自闭症患者体验了农疗法,“去年和前年,我们都通过‘阳台菜园’项目,和一块200平米的绿地,对农疗法进行过试验,效果很不错,孩子们在劳动的时候,心情明显要更加放松”。
所谓的“农场疗法”,处方就是“新鲜空气+各种农活”。刘成锋说,自闭症患者可以通过劳动,不但锻炼自己,还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逐渐产生“自己做主”的自我意识,尽早回归到常规性的社会群体当中去。
“工程很庞大,”刘成锋说“自闭症患者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很难接受新的事务”。不过,宁波市精神病院重症病房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堂龙对“农疗”充满信心。
他告诉记者,目前靠药物对自闭症的治疗效果非常有限,主要还是以康复治疗为主,“以前的康复疗法以运动疗法等为主,现在,农疗也是康复治疗的一种,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这些康复训练,可以对自闭症孩子的行为进行一个改善,提高自理能力”。
最怕父母老了没人照顾孩子
自闭患儿家长寄希望于农疗
小李是入住的10个孩子之一,今年15岁的孩子,和普通的同龄人看起来没什么差别,但只有叫他的名字的时候,他才会有一点反应。
小李半年前从达敏学校毕业,李妈妈一直充满了担心:“小孩没有跟人沟通的能力,一点点都没有,视力也很差,我们从来没想过让他到外面去工作,打工也不可能。”
李妈妈说,毕业后孩子在家里住了半年,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康复机构,孩子的状况一天比一天差,“越来越闷,越来越不说话,原本我们说的话,他还能听进几句,到后来,我们说什么,他完全没有反应”。
李妈妈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小李开开心心的,能跟人说说话,过得平平安安。今天早上,李妈妈看到孩子能去浇水、种菜,说“就像做梦一样”。
在农场里,一位患自闭症孩子的母亲说,“最怕孩子长大,现在,我可以辞职去照顾他,可等我老了或者离开人世,孩子该怎么办?”“我真担心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基本吃穿都由我们看着,他10岁了可还是在用尿不湿的”。
“在自闭症患者中,大龄自闭症人群的情况更复杂一点,他们从特殊学校或者康复机构出来,严重的患者无法去就业,只能养在父母身边。”海曙区残联的有关负责人告诉了记者一个例子。
今年36岁的徐澄澄是今天入住农场的年纪最大的自闭症患者。在被送到“满天星”以前,澄澄一直住在福利院,没有任何的交际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徐妈妈因为要一个人担负起澄澄的所有开销,不得不每天继续上班,有的时候就照顾不到,才把孩子送到了福利院。
直到去年退休,徐妈妈才把澄澄从福利院接了出来。经过家里的康复,现在的澄澄已经能最简单地与人沟通。
今天在农场里,澄澄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摘菜,学着浇水,参与简单的劳动。“我就希望他能有一个技能,当我照顾不了他的时候,他可以自食其力。”徐妈妈说,今天已经是这三十多年来最开心的时候了。
“星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无法离开亲人的“星星的孩子”
中国内地保守估计超过一百万
缺乏社交能力,缺乏沟通能力,没有专一的兴趣和行为模式,因为他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自闭症患者的世界,普通人根本不知道。
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据保守估计,中国内地自闭症患儿已超过一百万,且患病率正逐年上升,而未被诊断发现和有孤独症倾向的则可能更多。
记者了解到,单单在宁波海曙区,共有持残疾证的自闭症儿童30名,但真实的数据远不止如此。为了更好的安置这些“星星的孩子”,海曙区残联扶持了民办非企业,除了“满天星”儿童成长服务中心和“童年同梦”自闭症康复机构,下辖的街道里还有2家自闭症庇护机构。
“我们下一步也会加大自闭症康复机构建设,由我们牵头,协调卫计、教育等部门,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条件,引进专业人才,让大龄自闭症患者有处可去。另一方面继续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海曙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尽可能挖掘和激发自闭症儿童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潜能、特长和兴趣爱好,逐步达到康复和缓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