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能源化工科技项目对接交流会在渤海新区中捷高新区启帷。来自全国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的100多名专家、教授聚集一堂,共同分享能源化工科技领域研究成果,为渤海新区引进能源化工科技项目搭桥铺路。这次会议在渤海新区召开,将为新区提升能源化工产业整体实力和层次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区发展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次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和渤海新区管委会主办,渤海新区中捷高新区筹委会、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承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聪,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佟加安,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丁绣峰,渤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立著等领导出席会议。
丁绣峰在会上致辞,详细介绍了渤海新区开发建设情况,特别是承接能源化工科技项目的独特优势。他说,近年来,渤海新区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炼油为龙头,以大型合成材料、盐化工、精细化工、炼化一体化为主导,以中海油等央企和地方炼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互动循环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立了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中捷石化产业园区等一批产业衔接紧密、发展特色鲜明、综合效益突出的石化产业园区,聚集了中海油中捷石化、美国AP、旭阳化工等一批“油头”、“化身”骨干项目,构建了包括大芳烃、聚氨酯、氯碱化工、煤化工在内的四大产业链条,具备了1000万吨炼油、300万吨重交沥青、15万吨TDI、63万吨PVC和36万吨烧碱的产业基础。石油化工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以上,成为渤海新区第一支柱产业。目前,新区正抢抓《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即将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提升石化产业精细化、高端化水平,力争把渤海新区打造成以40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200万吨芳烃为主导,以石化、盐化、煤化为协同,特色鲜明、绿色集约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
丁绣峰介绍,随着环渤海地区强势崛起,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实施,渤海新区已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加速产业聚集的关键时期,建设京津冀城市群重要产业支撑基地、区域重大创新基地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了跨越升级的战略黄金期。首先,渤海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极,承接京津优势资源外溢的战略优势非常突出。目前已经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人才优势要素资源外溢的首选之地。其次,渤海新区坐拥环渤海最具成长性的深水亿吨大港,综合交通发达,具有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优越条件。未来,新区将构建起功能更加完备、交互更加快捷、物流成本更加低廉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互联互通京津沿海、辐射带动腹地内陆的综合交通优势将集中显现。第三,渤海新区土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正在成长为国家级新型重化工业基地。特别是举全区之力重点打造的中捷高新区,作为我省利用我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深化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未来将建设成为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示范区、河北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园区。第四,渤海新区是国家和河北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叠加地,极具发展活力,投资创业回报丰厚。同时,新区严格落实“一切围绕加快发展、一切围绕项目建设、一切围绕投资者需求”的服务标准,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确保让每个来新区的科技人才都能满意落户、踏实工作、舒心创业。
会上,渤海新区党工委委员、中捷产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振华向大家重点介绍了中捷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情况。他说,中捷高新区是经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区,目前已签约项目7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亿元。中捷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是区域产业调结构、促转型、保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产城融合、提升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今后,将紧紧依托中欧产业合作,聚集整合区域资源禀赋,把这一区域打造成以通用航空和高端制造为核心、以电子信息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为特色的技术承接转移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徐春明、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辅臣、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连芳分别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河北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处相关负责人,沧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渤海新区及“一市三园”有关领导,重点能源化工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来源:渤海新区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