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蓉:从“钩织画”到“渔民画”,海岛渔娘用艺术绘美丽夕阳

17.11.2014  18:46

 

 

 

 

 

肖雪蓉,土生土长的渔家女,二十多年钟爱钩织工艺的她,今年灵感突发,在钩织技艺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妙手偶得,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海岛渔民画大胆创新,以刺绣的手法来表现那“腥味”十足的海岛风情和渔区生活场景,在她的手下,渔民画呈现出别样的肌理效果和质感,令人耳目一新。

  在浙江省玉环县坎门街道前街悠长的石板巷里,肖雪蓉家小小的厅里摆满了已经制作完成的刺绣渔民画、钩织工艺品和钩织画。每一幅花团锦簇的作品都是她的孩子,给了她快慰,让她骄傲,也抚慰了她几十年清简孤单的生活。自年轻时因知青生涯截肢失去一条腿之后,不甘沉寂的她在绝望与希望的挣扎中已走过了65岁的人生,也收获了她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

  早年弹棉厂改制后,为了寻找出路,坚强自立的她曾自学肖像、钻研钩织技艺。去年,她开始尝试钩织画作。钩织工艺品或服饰,通常是边钩织边构思,很多时候一件饰品完成后与最初的想法总是大相径庭。但无论是钩织衣服,还是饰品,因为工艺上的极尽繁复,耗时耗力,已渐渐淡出现代妇女的视线。而钩织画作,对手工艺者的审美与技法都是一个更高更新的审视与考验。一些擅长美术与服饰设计的朋友折服于她的聪慧与灵巧,在他们的的鼓励下,肖雪蓉向工艺美术方向探索。仅2013年,她制作完成了23幅钩织美术作品,广受赞赏,多次参加公益展览,还应邀为老年大学的学员和妇女团体传授钩织技艺。

坎门渔民画家李顶才的渔民画在当地颇具影响,看到那些浸透了朴素乡情的渔民画,肖雪蓉心动了,她突发奇想,要用自己的巧手绣出家乡的风情图!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尝试。一支长度类似铅笔的钩针,两头均可灵活运用,制作时可以凭直觉和惯性使每一针保持连贯。而对于仅一寸来长的绣花针,每一针都要眼到手到,就连收线的节奏快慢与力度大小,都会影响到画面的平整均匀。由此,刺绣画的制作必须全神贯注,高度严谨而精密。相对于钩织画,刺绣渔民画难度由此可想而知。还有一种不同是,钩织画可以凭手艺和想象边织边构思,刺绣渔民画则有底稿可循。李顶才的渔民画,用极其简洁的线条表现出了真实的渔区生活场景,用色鲜亮大胆,人物与海洋生物形象夸张,画面和内容充满了整体的拙朴与谐趣。肖雪蓉制作刺绣画,保留了原画大胆的创意和夸张、丰富的想象和极富概括力的线条,让画作呈现出更细腻、更立体的质感。凭借自己的理解,她对这些渔民画进行重新配色,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在线条的运用上,她力求更清晰、具象,人物表情也更丰富而生动。比如,渔家女的鬓角比原作多出了一朵花,单色的褂子也变成了花布衣裳,人物形象更美了。刺绣画作的精美手工网框,也是匠心独具,与作品浑然一体,既为作品增加了观赏性,又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海岛韵致。每一处小小的细节,都能发现她深思熟虑之后的大胆创新。当她的第一幅刺绣渔民画问世后,立刻得到原画作者李顶才的赞许。坎门当地的一些书法家和美术爱好者也闻讯好奇前来,大家在欣赏的同时,纷纷用手机拍下刺绣画,仔细品味着一幅幅地域特色鲜明的刺绣作品,海的气息似乎扑面而来,淳朴的情怀和家乡的温度浸染了每一针每一线。

身边的朋友劝她何不卖画赚钱养老,她说,每幅作品都要半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埋头制作,所耗费的心血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卖掉就再也没有了。我不图赚钱,只想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把自己的晚年过得更有品质。在大家的鼓励下,原本就有绘画基础的肖雪蓉决定自己动手学画渔民画,再制作成刺绣作品。她认为,一幅画从构思到绘画再到制作,拥有这样的完整性才真正算得上是属于自己的作品。

      日前,由肖雪蓉创造的渔民画作《渔家女》在浙江省妇女手工产品创意大赛上荣获三等奖,而她的渔民画也入选了第七届全国家庭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