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聚光灯”下的杭州人
图为:杭州运河大关桥沿线亮灯景观。何蒋勇摄
中新社杭州8月4日电题:G20“聚光灯”下的杭州人
中新社记者德永健梁晓辉
当93岁的李雅琴听到“G20”这个词,她笑着摇了摇头,说她不懂这个词的意思。
但即将在一个月后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改变了李雅琴的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李雅琴住在南宋“皇城根”下,然而这片皇城遗址是杭州最破旧的社区之一。几十年来,李雅琴的家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做饭只能靠煤炉,上厕所只能靠马桶。
去年11月杭州确定为2016年G20峰会举办地后,李雅琴的家开始发生越来越快的变化。借举办G20峰会的东风,杭州明显加快了旧城改造和环境整治的步伐,李雅琴所在的社区成为重点整治对象。如今,李雅琴坐在装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家中,感慨“这么好的房子自己还从来没住过”。
对于20岁的陈诗雨,G20杭州峰会改变了她的大学生活。冒着8月杭州的酷暑,陈诗雨站在西湖边一处公园的“微笑亭”,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提供志愿服务。作为在选拨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志愿者,她要告别闲散的暑假,一直坚持到9月初G20杭州峰会召开。
为了更好地服务峰会,陈诗雨专门自学了一些德语。因为她在接受志愿培训时得知,“德国人可能比较高傲,一般不会主动问路”,所以如果峰会召开时德国游客迷路,即使不会咨询志愿者,“我也可以主动过去帮忙”。
除了暑假,陈诗雨还要和8月的里约奥运会说再见。无缘诸多精彩的奥运赛事直播,这位爽朗的女孩说“值啊,因为里约奥运会可以看重播,但峰会志愿服务带来的收获没办法重播”。
在美国人布鲁斯·梅杰的眼中,G20杭州峰会带来了更多的学生。作为一所双语学校的校长,梅杰说去年11月杭州成为G20峰会举办地后,来杭投资经商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其中不少人拖家带口,安排子女在双语学校就读。为此他所在的学校增聘了外籍教师,还单设了外籍学生班。
“杭州非常特别,既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又因为举办G20峰会变得更加国际化。现在我在街上走,常常不管懂不懂英语,都有人找我说话。有时是想帮我指路,有时就是想和我闲聊。”梅杰说。
已在杭州生活10年的建筑设计师哈里·阿马兰有同样的感觉,过去他向远在澳大利亚的亲朋好友介绍杭州时,很多人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现在G20峰会把“杭州带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杭州正在慢慢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当这座拥有900多万人口的城市借举办G20峰会走向世界,86岁的陈庆生则选择从“世界回到杭州”。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所大学执教20多年后,陈庆生与自己83岁的妻子一起回到杭州养老,在杭州郊区号称“中国最美小镇”的良渚文化村颐养天年。
提及G20杭州峰会,陈庆生并不觉得遥远。这不仅因为峰会嘉宾可能要参观他所住的养老院,还因为他的儿子一直在帮助养老院翻译有关G20峰会的英文材料。“如果不是我现在年纪大,眼神不好,我早就尽义务翻译那些材料了”。陈庆生说。
扫码分享到手机
(本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