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古琴,聆听的是最深刻的文化

22.03.2015  15:19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赵家珍,昨天上午身着唐装出现在娃哈哈未来城,开设古琴馆,进行了首场讲座和演奏会。

  这位国家非遗传承人带着学生、老公、儿子,轮番上阵,《梅花三弄》、《潇湘水云》、《流水》、《鸿雁》……琴音袅袅。

  杭州琴友对赵家珍十分熟悉,因为她每年都会来西湖琴会一展琴艺。现在,她干脆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古琴在大多数人心中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深刻、神秘、有格调。可在赵家珍眼里,它其实是“最简单”的乐器。

  “现在很多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我自己小时候也学过十多年的小提琴。可是这些乐器是外来物,而古琴的文化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就像吃饭,中国人会用筷子就是天然的。古琴上手十分容易,技法也不复杂,一般情况下,孩子学两年就能考出10级。”赵家珍拿自己的经历打趣,说明古琴是“最不扰民”的乐器,“学小提琴时,每天都躲在厨房里拉琴,即使这样也很扰民。后来,当妈妈听到我弹古琴时,立刻对我说,就学这个吧!这音量终于能让她睡觉了。我终于可以在房间里弹琴了。古琴的声音不但能让弹琴的人安静,更让听琴的人安静。

  当然啦,“简单”并不影响古琴的内涵丰富,“形式的简约和内涵的深刻,这正是东方艺术的审美哲学。西方人现在也开始学我们了。”赵家珍说,“不要怕内涵深刻了,孩子就不懂。唐诗宋词深刻不深刻?孩子为什么还要去背?因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昨天的演奏会上,赵家珍的徒弟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等名曲,赵家珍玩了把拿手的《潇湘水云》。不过,最出彩的压轴节目是她的“全家福”。

  赵家珍一家子都是音乐家,丈夫李聪农是中央歌剧院敲击乐专家,儿子则是母亲衣钵继承人,现在就读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不过他们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三个人轮换着玩不同的乐器可以组好几个室内乐队。

  这不,儿子刚弹完古琴,就拿起了黑管。老公打击乐一结束,就抱着吉他坐到了赵家珍边上。古琴,黑管,吉他,中西合璧三重奏,把一曲《鸿雁》演得别有一番风味。

  其实,李聪农本来还准备带一面奇特的鼓来表演的,无奈他们抱了吉他、黑管以后,那面鼓竟然被航空公司以超重为理由“拒载”了。“那是一面瑞士音乐人发明的新式打击乐器,非常神奇,它的音色刚好能和古琴般配。”赵家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