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上海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

09.12.2016  20:38

  上海文物局、上海博物馆8日发布重大考古发现。考古学者在位于今上海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上发掘出6000余件名窑瓷器及数十万瓷片,为唐宋时期龙泉窑等南方诸多窑口转运高丽与日本的外销瓷,这些文物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说明青龙镇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青龙镇地处南北海路交通的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地理位置优越。据文献记载,青龙镇遗址是古吴淞江的出海口,为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然而,千年以来,因吴淞江变迁,青龙镇港口功能逐渐丧失,如今遗址上仅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得到了许多新发现,使这座淹没于地下数百年的港口重镇逐步揭开神秘面纱。

  记者在青龙镇遗址新闻发布会现场看到大量保存完好的民间贸易瓷器与古代钱币。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杰介绍,考古学者在青龙镇遗址上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这些瓷器绝大部分为南方窑口,唐代以越窑、德青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

  “通过比对,我们发现,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大量福建窑口瓷器,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产品自南方瓷窑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经由海上运输,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陈杰说。

  上海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对记者表示,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添加了新证据。

  在去年至今年的发掘中,考古学者发掘出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的北宋佛塔——隆平寺塔基,塔基下有地宫。这是上海首次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古塔遗址。

  据介绍,隆平寺塔基保存较为完整,砖石结构呈八角形,塔身外有双回廊的副阶。从塔基的直径而言,隆平寺塔的体量超过目前上海所存的13座古塔。

  陈杰表示,考古发掘显示隆平寺塔塔基以地宫为中心,采用夯土堆筑而成,地宫上部以两条十字相交的木板作为封护,其结构特殊,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塔基形式。这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对中国古建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载青龙镇于唐天宝年间(742——755)设镇,当时号称“东南巨镇”。北宋书画家米芾曾任镇监,诗人梅尧臣曾经作《青龙杂志》记载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经过近年来的考古勘探,考古学者基本已“摸清”青龙镇遗址的范围,且已逐步发现唐宋时期的房基、水井、灶、铸造作坊等遗迹。此次隆平寺塔基的发掘,确立了青龙镇北部的关键地标,有助学者更为精确地“复盘”唐宋时期青龙镇的市镇布局。

  在隆平寺地宫中,考古学者还发现大量佛教文物。据介绍,地宫宫室内壁为石板砌筑,下面满铺各时代钱币万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汉代五铢钱,最晚则为北宋天禧通宝。考古人员随后在地宫中发现神秘套函,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守护。套函分木、铁、金、银四层,而银函底部有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此外,套函中有铜瓶,瓶内装有4颗圆珠,为佛教圣物感应舍利。旁边有水晶佛珠、银龟、铜镜等供奉品。

  陈杰对记者表示,文献中素有隆平寺塔“若建是塔、中安舍利;民乐太平、起塔魏巍”的记载,而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与之相符。隆平寺其实是一座民间发起建造和经营的佛塔,连修建佛塔的砖片都为民众捐赠,地宫内佛像、佛珠等文物也为老百姓所供奉。这一考古发现显示,唐宋时期佛教信仰在上海青浦地区已相当兴盛。因此,隆平寺地宫及佛教文物的发现,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亦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