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一日阅尽千年良渚
这个周末,“觅古在杭城——北京大学2016年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正火热进行中。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介绍,由良渚博物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主办的考古暑期课堂,意在普及考古知识、增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扩大中学生视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学生将在为期10天的暑期课堂中加深对考古事业的认知。
骄阳似火的清晨,却有鸟儿的鸣叫。考古暑期课堂第一天,从良渚博物院开始了。
参观良渚博物院、听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的《寻找消失的王国——良渚古城考古》讲座,同学们走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近考古。
嗅着草木的清香,踩着优雅的木质小路,同学们在反山王墓看到了部分回填的保护性遗址、一段长达64米的石头墙基。当同学们来到良渚古城遗址中心——莫角山遗址,那凸起的土台横卧在沃野之上,很是醒目。不远处,乌龟山、小莫角山、天目山余脉如同众星拱月一般,与同学们脚下的大莫角山遥相呼应。“没到之前,我们可能不知道,莫角山遗址正是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站在这里,同学们思索着先民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也就是在这个老虎岭水坝遗址,开始了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明辉为同学们解开了良渚之谜——原来,老虎岭由两座自然山相连形成,坝体由草裹泥堆砌,剖面上还能看到草裹泥碳化后的痕迹。有的同学发现坝体的上部有一片红色堆积,陈明辉说,这是一处宋代窑址,它打破了远古先人筑建的坝体。裸露在外的窑壁经过近千年冲刷,水土流失远比5000年前用草裹泥建成的水坝严重。同学们站在水坝下,环视四周的青山绿树,不由得感叹良渚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
来自河南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的王毅鸣说,通过这些考古遗址,他仿佛看到了炎炎烈日下默默工作的考古人,仿佛看到了深夜里与寂寞抗争的撰写考古报告的考古人,又仿佛看到了坚守梦想的考古人!
“跟随着考古人的脚步,我走进了考古学,走进了古今重叠的城市。”江苏泗阳中学的石千起说,他看见了考古学的真实、诚挚,看见了一代代考古人对于先民的遗迹的发现、考证,看见了我国文化遗产的多样和精彩。
早知“中华前身无数,陶寺石峁良渚。”但如此深入地了解有关良渚的悠久历史,对云南玉溪第一中学的杨蕊嘉而言,实在是一种幸运:良渚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只有对历史的震撼,还有对考古人的尊敬。考古人秉持对考古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好奇,辛苦地用自己的双手来见证历史。当汗水和努力被肯定时的自豪感,使我们越来越向往考古人的崇高追求。
考古是一种态度,不急功近利;考古是一种洒脱,不羡慕繁华。永康市第一中学的孔灵璐说:“我们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背景,却怀着同样的兴趣与憧憬,相约杭城,分担烈日,领略考古人的风采。杭城之路,不过短短10天,而此间的故事,或将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