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重生记——从湖边邨的华丽转身说开去

15.04.2015  13:55

湖边邨外景

湖边邨内庭 

  杭州一年里最美的季节到了——西湖边赏湖光山色,运河畔看小桥人家,西溪湿地闻鸟语花香,何其美哉。
  别忘了,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老房子,见证了杭城发展的脉络,浓缩各个时代的人文内涵,同样值得你我停下脚步。
  保护历史建筑,杭州向来不遗余力——先后公布的六批336处、总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80%以上得到了修缮保护。
  掸去岁月尘埃,越来越多的历史记忆被唤醒。接下来,问题又来了——
  修旧如旧的老房子,是应该清冷地独处一隅,还是对公众开放?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或许,西湖边湖边邨的华丽转身,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长生路与蕲王路交叉口,4幢青砖黛瓦的里弄式建筑很引人注目。北面入口的石库门门楣上,隐约刻着“湖边邨”的字样。
  推开厚重的深色木质大门,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两旁是清一色的石库门里弄式建筑。放眼望去,两层结构的建筑群分列两厢,门楣浮雕、清水砖墙、屋顶露台、百叶窗扇等,透着浓郁的民国范儿。
  湖边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1930年初,民国浙皖公路总督张义纯修建宅院于此,宅院面向长生路,穿过马路就是西湖,堪称当年西湖边的“高级公寓”。
  虽处闹市,这里却有一点高墙深院、闹中取静的雅致。只有当穿着统一白色制服的人员不断在眼前晃动,才让我意识到湖边邨的另一个身份:一家石库门风格的、以民国风情为主题的精品酒店。
  这里每一个两层的石库门就是一间套房,共有17间,面积都在90平方米以上。参观客房,老旧的抽水马桶、铁索拉手、手摇电话、古旧吊扇,一派民国遗风。
  酒店负责人说,80多岁的湖边邨,经历了3年多的用心修缮,才实现“破茧重生”。
  
  在历史的侵蚀之下,湖边邨曾经一副破败景象:共住了90多户居民,一楼半不过7平方米的小小亭子间就是一户人家,院子里更是搭建了不少违法建筑,墙面油漆脱落,空调外机凌乱,整个环境跟西湖格格不入……
  2008年初,湖边邨修缮工作启动,陆续迁走了原住民,拆除了违法建筑,通过更换构件、加固结构、白蚁防治等技术手段消除了房屋危险隐患。
  修复空荡荡的历史古建,远远不够。如何让老建筑焕发活力,延续其文化生命力,有关部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湖边邨所在的湖滨街道,坚持“修缮与利用”并重,引进了浙江省唯一一家全球顶尖酒店联盟法国罗莱夏朵精品酒店联盟成员单位——湖边邨酒店。
  罗莱夏朵精品酒店,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大有来头。它是全球公认的顶级品牌,在中国总共只有7家店,它对酒店选址颇有讲究,有古老的城堡、浪漫的乡间庄园等,在上海石库门也打造过类似的精品酒店。
  此后3年,湖边邨像施了一次魔法大变样。国内一流保护专家团队对这里的每一块砖、一扇墙都进行了复古工艺修复。更难能可贵的是,内部还按照功能进行了合理更新,大幅提升了结构安全性、保温隔热性能、配套水电设施、消防预警能力。酒店还从老家具市场上淘来各种纯正民国老家具,以填充珍贵古建的内容。
  2013年4月,湖边邨酒店诞生。负责工程验收的历保部门工作人员为它点赞:“这里不仅较好地修复了历史建筑外部风貌,内部还按酒店的功能进行了合理更新,让老房子焕发出了全新的光彩。
  
  现在,酒店经营方主动承担着湖边邨的日常修复工作。屋顶的每一片瓦,他们都要翻过,有时候鸟粪留在瓦上,他们都要小心擦拭,甚至会更换瓦片。院落里,还有不少树木生长茂盛,每年酒店都会派人修剪枝杈,精心呵护。
  湖边邨弄堂最深处,是民国时的花园别墅“隐庐”。这是一幢有西洋特色的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三开间三层高敞楼屋,有房间40间。房子的主楼有一条门厅大走廊,四根4米多高的柱子支撑着立面,柱子底部还奠上了石质雕花底座。如今,这里已经搭起了脚手架,各种有历史质感的石材也堆了一地。据介绍,这里将作为酒店二期,正在启动改造。“我们会按照国内最先进的修复工艺进行改造,复原民国风情。”酒店市场营销部马经理说,最快年底这里就能竣工投入使用。
  用心修复的湖边邨,已成为历史传承与保护的典范。去年,在第五届中国最佳设计酒店评选中,湖边邨酒店荣膺“最佳历史传承与保护”奖。最近,湖边邨项目正在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据了解,去年中国地区唯一荣获该项目的南京颐和公馆,被保护性修缮和复建的历史建筑共26幢,其中大部分也是改造成了文化体验式精品酒店。
  
   拍卖行、博物馆、旅游酒店、教育基地……
  杭州老房子有了“新身份
  “让悠久文明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李克强总理2014年11月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拱宸桥段考察时说的一番话。
  杭州是这句话的坚定践行者。
  2005年起,杭州市全面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严格规定50年以上或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均不得拆除,进行“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率先”。
  放眼全城,“老宅重生”的范例已不在少数。
  热闹的清吟巷里,藏着清代最后一位“宰相”的府邸——王文韶故居。白墙黑瓦,雕梁画栋,轿厅迎客,还有雅致的天井花园。府邸门口,高挂一块烫金的招牌:西泠拍卖。入口处绿意盎然的盆景,深宅内随处可见的檀木桌椅、古代字画,给院落带来古朴的气息。2009年年底,以古代书画见长的西泠拍卖正式入驻王文韶故居,给这里带来了生机。
  西博会旧址,建成西博馆,成为西博会的主场馆舍,为西博会注入历史文化元素;新新饭店保护文物建筑,延续历史功能,发展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旅游酒店;北山路的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不少被辟为陈列馆,延续历史功能,成为展示杭州民国历史与名人的博物馆;朱智故居修缮完工后,一直用于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历史的展示介绍;钱学森旧居在保留部分作为钱学森生平事迹展示用之外,其余部分则用作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市民游客免费参观。
  文化创意、保留居住、商业办公、展览展示……当历史建筑融入了这些功能后,更接地气,也更有人气了。
  不过,也有些许遗憾。
  离湖边邨咫尺之遥的思鑫坊、劝业里等地块,曾经是杭州城里最好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但如今,破旧不堪的历史建筑、无证小餐饮、违法搭建等待着相关部门去破题。
  湖滨街道曾一直有个想法,借鉴湖边邨地块的成功经验,将思鑫坊、劝业里等历史保护建筑群打造成个性化、体验式、经典型的风情街区。只是,征迁过程中居民诉求不一等原因,行动一直无法推进。去年,湖滨街道对思鑫坊进行了大排档集中整治,排查了危房隐患,环境面貌已有所改观,但离原住民的要求还相距较远。
  “守着西湖美景,就盼着能早一天改造好,彻底改变居住环境。”68岁老人宋广谟,依然守在思鑫坊他的小店里,期待早日美梦成真。(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