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81岁老人捐出265万元村里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都有红包拿
老人和他的“孩子”们
浙江在线8月9日讯(钱江晚报记者邹洪珊吴晓鹏通讯员方孟军吕滢婷) 昨天,宁波北仑小门村的徐宅门口,几个大学生正轮番向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报喜,“我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我考上了研究生”……就像爷爷听自个儿孙子讲故事一样,其乐融融。
老人名叫徐既仁,今年81岁。去年寿宴那天,他和老伴豪捐265万元,设立了一个“基金”,其中一部分将作为奖学金,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
如今过去一年多了,村里已经有17位大学生收到了这份特殊的红包,看着一个个拿着录取通知书的孩子来串门,徐既仁不停重复着,“这钱花得值!”
开小卖部的爷爷
给村里的大学生们发红包
今年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的沃珂琪,最近收到了徐爷爷发的8000元奖学金。
昨天第一次见到老人,她很震惊:小时候就经常听老人说,小门村有座徐宅,出过“一门双烈士”,徐宅的人在当地很有名望。
就读浙江师范大学的李林蔚,是去年考上大学的。昨天,看到老人的刹那,他更多的是惊讶:“这不是村里开小卖部的徐爷爷吗!”
去年高考结束,老妈给他打电话,说村里有个老爷爷给发了奖学金,还让他好好读书。当时他还纳闷,是村里的哪位爷爷?真没想到,是小时候的熟人呢!
12年前,小李还在读小学二年级。每天回家,都会路过村南边徐爷爷的小卖部。
小李回忆说,当时的小卖部不大,但东西很多,小零食,小玩具,他经常会去光顾。
记得有一次,自己买了把玩具枪,徐爷爷还送了一包子弹。印象中的徐爷爷和蔼、亲切。
10年前,小李家搬到了村下面,就没怎么回过村子。
昨天再次见到老人,小李很感慨,“原来是小卖部的徐爷爷,给自己发的奖学金!”
“对于徐老的举动,我们都十分惊讶,也非常感动。”小门村党总支书记贝伟良告诉记者,这些钱都是老两口这么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儿女平日里的孝顺钱。
要知道,徐既仁老人的节俭,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他身上的一件蓝色老式中山装,已经穿了十多年了,破了也不肯扔掉,缝一缝再穿;平常连5元一次的三轮车都舍不得坐;有一次,他买了25元钱的菜,都嫌买多了。
让别人读得起书
八年前曾资助贵州学子
昨天,看到孩子们的录取通知书,81岁的徐既仁笑得很开心。
“助学的想法,也是源于自身的经历。”徐既仁说,自己只念了五年半的书,小学还没毕业。“小时侯,家里穷没条件读书,只能跟着父母种地为生。”
“自己念不起书,想想同样困难的人肯定有。这些年一直想着,有条件了,就要帮助他们。”
采访中,老人还拿出了一大摞的信,都是贵州寄来的。寄信人,是他助学结对的两个孩子。
2007年,宁波和贵州有个“和谐宁波,万人助学”计划,当时被帮助名单对外公布,由市民进行认领。
在北仑邮电大楼,老人看到了那些名单,其中有两个8岁的孩子,和孙子孙女年龄相当。老人当即决定,资助这两个孩子。
每年的八月下旬,徐既仁都要步行40分钟,然后坐车到离家5公里外的邮局,去给他们邮学费。那时候没有银行卡,所有的学费都要通过邮局汇款。
一大摞的汇款凭据,是孩子们读书的希望。从小学一年级,孩子们已经读到了初二。
每年汇款后,孩子们就会回信:
“我叫邓梦蕊,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因为你那颗慈善的心,解决了我的上学困难。”
“我叫赵清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信中,孩子还附上了自己和家人的合影。
每每收到回信,都是老人最开心的日子。
徐既仁说,资助这么多年,两个孩子还没见过。明年,等他们初中毕业,就准备请他们来宁波玩,到时候自己去火车站接。
子女给他的贺寿金
他全捐了出来
除了资助外地娃,徐爷爷对于本村的教育,也一直记挂着。
“早些年,我就在想,能不能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但当时条件不允许,就算了。”
去年5月1日,做外贸生意的儿子给了徐老一笔钱。
第二天,徐爷爷80岁大寿,家人为他置办了30多桌寿宴招待宾客,寿宴还定下规矩,不收礼。
当天,头发雪白的徐既仁穿了件咖啡色的唐装,老伴刘信兰则穿了件喜庆的红色衣服。寿宴上,省吃俭用的老人做出一个决定:将265万余元全部捐出。其中,66万元作为奖学金,奖励小门村今后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199万元用于村里建造文化礼堂,方便今后村里搞文娱活动以及村民办喜宴等。
老人的这个决定,做生意的子女们都很支持。
“很多人不知道要捐款,看到后都一起鼓掌。”村妇女主任张苏波当天参加了寿宴,见证了这一幕。
如今,村子里2000多平方的文化礼堂已经在审批,未来也将成为白峰一带最大的文化礼堂。
而老人的另一个心愿,就说要成立助学基金,奖励小门村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
记者了解到,这项奖学金有详细的发放细则,一般是3000-8000元,研究生一般奖励10000元,如果考上世界名校,还有50000元的奖学金。高考结束后,村里就会有专人负责收集资料,发放给村里的每一个准大学生。
去年徐既仁助学金发放13个孩子,奖学金64000元。今年有4个学子,其中一个是研究生,大约要发放30000元奖学金。
“钱拿出来,能为村里做点实事,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徐既仁说。
扫码分享到手机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王卫)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