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品牌如何“百花齐放”

15.05.2015  13:06

  在新一轮文化发展大潮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建设可谓空前繁荣,但是,在群文品牌创建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

  一是“外力绑架”。出于招商引资需要,假借群文品牌冠以“××群众文化节”,但是参与的却并非群众而是大腕儿、名人,然后将早已敲定的项目留待此时集体签约,树立政府形象。甚至有些企业进行产品促销也美其名曰“××群文品牌”,结果只是卖了一点儿产品、造了一点儿声势,群众既没有获得精神文化满足,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更未推动品牌发展。

  二是“阳春白雪”。顾名思义,“群文品牌”必须“应者云集”,拥有大批参与者与观众群,而不是少数人的“玩偶”。假如某一文化形式只是“精英阶层”的“嗜好”,只是专业审美的标准,群众在这一类文化活动或产品消费中,只是普通受众,而非参与主体,就不能冠之以“群文品牌”。

  三是“单一排他”。建设群众文化品牌,我们必须综合考虑本地域的历史、风俗、人情、资源等诸多因素,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个性鲜明”的特色。这一品牌建设思路我们要倡导,但也要防止“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倾向,其实只要对本地区群众文化需求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样式,都可以扶植为品牌。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从而再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沟通实践和理论的桥梁。按照所承载的内容分类,目前“群文品牌”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承传类、移植类、创生类、综合类。

  承传类。沿袭地域文化传统,依据新时期要求进行重新诠释、组织,并拥有大批忠实参与者的群众文化现象。

  移植类。对于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通过学习、改造、固化,逐渐成为本地的文化特色项目。

  创生类。对处于星星之火状态的群众文化现象进行甄别、组织,或者对于群众文化需求进行决策、引导,创造、生成具有新质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式。

  综合类。融合历史与时尚、借鉴与改造、原生与引领等思维方式,构建成具有普及性、可行性的操作样式。

  一般地说,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群众文化品牌应该具有“群众性、地域性、长效性”。群文品牌建构以后,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辐射、推广,让一地品牌在各地开花,从而开创殊途同归、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