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教授沈乐平书法篆刻作品在杭展出

23.01.2018  13:22

  重学养、求通变,书画篆刻兼而好之。1月19日,“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员系列展之沈乐平书法篆刻作品展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省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共展出沈乐平新近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70余件。

  草书奇肆狂放、篆籀高古沉静、小楷端庄秀丽……镶嵌其间的数百方篆刻印章,让西泠印社美术馆成了一个巨大的书艺空间,众多观众在此流连忘返。

  笔笔有出处

  沈乐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书法系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他是为数不多的本、硕、博均在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学习深造的书家,积累了深厚的传统书法、篆刻功底和出色的创作技巧。

  沈乐平的书法圆、润、厚、纯,又不失潇洒、飘逸。各书体之间互有渗透、相互兼容,行草中兼有篆隶的厚重、凝练、质朴,篆隶中又表现出行草的轻松、婉转和流畅。

  静静观赏,你会发现无论是《程颢诗春日偶成行草书小品》《游目骋怀》,还是《西山南浦行草联》《龙行虎于甲骨文对联》,抑或《程颢秋月诗隶书轴》《王维过香积寺诗隶书轴》等作品中多细线,多长线,风格厚重古拙、自然灵动,意境悠远。

  敢于突出细长线条是沈乐平艺术创作的一个特色。其作品中的细长线,细而不弱,长而不飘,细筋入骨,富有弹性与力度,与厚重的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

  除了常规的用笔、结字技巧外,沈乐平还常在创作中使用碰撞手法,在字与字、行与行间自如地穿插、碰撞、粘接,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对于单个字造型的美感、体势用功甚勤,放大的效果尤佳,线条变化万千且笔笔皆有出处,显示出扎实的传统功底和不凡的综合素养。

  方寸见乾坤

  漫步展厅,观其书印,如同其书法一样,形式丰富、风格多样,且书体之间互相融通,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沈乐平的篆印中,元朱文、鸟虫文等类型的创作占有很大比例。长卷《茶经》令人大开眼界,沈乐平将最拿手的行草书与鸟虫篆印和朱文印融为一体,6000余字与100方印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书法篆刻本为一家,我对书法和篆刻兼而好之。”沈乐平说。《小幸运》《如是我闻》《真水无香》《且饮墨审一升》……细细品读沈乐平的篆刻,稳健扎实且明快流畅,方寸之间可见乾坤。在诸多作品中,处处体现出他对古玺、汉印、明清流派印等各个系统的金石意趣和人文内涵的把握。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师古而不泥古,尤其是单刀凿印和元朱文印,已逐渐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说,轻灵的用笔和巧妙的章法体现出沈乐平的艺术自信和艺术能力。典雅、清新和灵动,是沈乐平书法篆刻的主要特征。

  才情溢笔端

  “笔墨文心。书法艺术与精神气质、学问修养息息相关。”沈乐平说,书法篆刻是作者思想、学识、品格和审美意趣的体现。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释家的妙悟,都对传统书法审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观其作品,如观其人。意趣者,书之文;技法者,书之理。沈乐平善于以古典的点画为技巧语汇去表达自己的线条世界。沈乐平在笔墨的旋律里漫步,在空间的节奏里游走,不计工拙,信手为之。

  沈乐平也从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曾辗转多国考察研究敦煌书法实物文本。他认为,以民间书写为主要特征的敦煌遗书,再现了一段中国文字书写的历史,显示了民间书写的文化艺术特征,具有重要价值,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空间和领域。

  在著名书法家祝遂之眼中,沈乐平尚传统,重学养,求通变,才情溢于笔端,理论与创作齐飞。沈乐平著有《敦煌书法综论》《元朱文印论谈》《乐书录》《随心而形》《甲骨文百联集》《大家小书·篆刻编》等著作。


洋弟子走进百年西泠印社快乐体验中国年
“依回春景好 契阔初心在” 第一次悬腕挥毫亲杭州网
西泠印社社庆 李刚田捐精品
  篆隶真行,四体兼备,联扇屏幅,形态纷呈。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