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探索:变单向教育为互动体验
中央美术学院基础美术教育2017至2018年教学成果展
2017年第三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互动现场
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处在一场深入的变革中,各种传统产业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教育领域的版图。在少儿艺术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培训机构外,高校、美术馆、社会教育机构等纷纷参与到少儿艺术教育中,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少儿艺术教育,融艺术课程、互动体验、兴趣培养等于一身,聚焦于少儿美育与创意思维的开发,以“个性化+公共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多样的探索与尝试,因此,本刊新增设“儿童艺术教育系列报道”栏目,以飨读者。
中央美术学院:让艺术深入小学
2014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以下简称“高参小”)的工作。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央美院”)作为19所参与支持的高等艺术院校之一,与北京市教委签署6年支持协议,重点支持朝阳区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花家地实验小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小学部美术教育特色发展的建设。
中央美院教务处副处长吕明介绍,在中央美院参与“高参小”项目的3年多时间里,学院举全员之力,调动了各个专业、学科的能量,积极参与到小学的美育、德育教育中。截至2017年3月,中央美院累计共派出800余名师生为4所小学开设48个专题课程、12000余课时。其中,3名教授到小学开设古建筑主体讲座与活动,2名副教授到小学开设绘本课程,8名讲师与多名助教参与教学活动,每年均有5800余名小学生直接接受美院师生的教学。
阶梯教学让美育循序渐进
“我们的‘高参小’项目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艺术素养提升、校园文化、教学方法研究、美育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六大板块。”吕明表示,活动由中央美院教务处组织,校团委、学生会、学工部、美术馆等部门参与执行,每个板块都由相应的部门负责,例如校团委负责组织小学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美术馆通过组织小学生参观展览、参与工作坊实践等,实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部分作为最大的板块,我们分为两部分:一是实验型,贯穿孩子从1年级至6年级,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艺术素养、创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二是校本课程,在基本美术课之外,设立互动性、参与性较强的特色课程。” 吕明表示,在校本课程中,每学期中央美院都会针对不同领域设计主题课程,如“绘美慧心”“古建筑搭建”等,每堂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主题展开,根据学生们的情况由浅至深、循序渐进,既保持孩子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又强化了课程的学术构成。“我们的课程设计是有阶梯性的,按照不同年级的德育指标体系制定。”吕明说。
2017年,中央美院已在3所小学8个校区打通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在同一校本课程架构体系下,通过材料、创作形式的创新,做到了主题相同却作品多元。随着校本课程的推进,在对课程内容进行影像记录、完成作品进行拍照的基础上,将在未来编辑成系统的艺术校本课程教材。
多元课程鼓励孩子的表达能力
在中央美院“高参小”项目中,中央美院充分发挥了“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精神,从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出发,对小学美育体系进行了创新。吕明介绍,在课程前期,会导入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让孩子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尽可能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能够融入自己的想法,同时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材料、方式去创造。因此,我们的课程从不是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培训,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吕明说。
“高参小”项目的美术特色教育提升了小学办学水准,也帮助小学进一步确定未来发展规划及德育教学定位。经过近3年半的扶持,花家地实验小学入选北京市百强小学、朝阳区金帆特色学校。
在特色校本课程以外,中央美院还通过调动优秀专业课程及特色社团活动,形成了包括建筑搭建实验课程、绘本实验课程、数码实验课程、创意美术课程等在内的多元课程架构,不同的课程板块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打造多方共赢的优质平台
“高参小”项目不仅为小学美育带来了丰硕成果,也成为多方共赢的优质平台,为中央美院在基础美术教育研究、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2016年,中央美院在云南省剑川县策划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小学美育教育走进滇西”基础美育帮扶活动,通过支教、观摩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参与并支持当地中小学基础教育建设。而中央美院学生通过参与基础美育的实践活动,衍生出“版儿”“蒲公英计划”等创业项目及文化传播公司。
在深入小学开展课程及活动的同时,中央美院还提出了“移动美术馆”的概念,通过利用校园内外的闲置空间,在小学打造可持续的“移动美术馆”,“移动美术馆”既是展览展示艺术家作品、学生作品的空间,也是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艺术植入站。此外,“高参小”项目组还组织学者及相关团队负责人参加“第六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第三届全国美育大会”等美术教育学术会议,分享中央美院“高参小”项目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学术探讨与交流,进一步深化和提升“高参小”项目的广度和深度。“未来我们将借助自身的专业学术高度和深厚的艺术教育资源,从中国精神、传统文化、优秀历史等方面切入,深入推进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吕明表示。
麓湖·A4美术馆:用艺术激发儿童创想
近年来,公共教育板块在各个美术馆的常设项目中,儿童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环节愈加凸显。在各大美术馆种类繁多的儿童艺术教育项目中,四川成都麓湖·A4美术馆(以下简称“A4美术馆”)推出的“iSTART儿童艺术节”以其丰富的参与形式、多元的活动构成等特点,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从公益项目入手引入社会参与
A4美术馆创办于2008年,其策展人李杰介绍,A4美术馆建馆之初,由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全体馆员曾赴灾区帮助灾后重建。“当我们面对灾难现场时,积极开展美术馆与NGO(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通过艺术方式帮助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
李杰表示,从2012年开始,A4美术馆从前期的每年开展少量儿童公益项目开始着手,以年度展览结合公共教育的方式拓展城市、山区及特殊儿童的教育主题活动。“我们也希望尝试转变现有当代美术馆领域过分注重引进型或当代性展示的观念,通过引入更多社会参与、讨论及互动,强化美术馆的交流及教育职能。”李杰说。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儿童活动
美术馆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由于不同地域和受众有着相异的艺术欣赏习惯,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李杰介绍,A4美术馆所处的成都,是一座注重生活且对艺术抱有极大热诚与宽容的城市。因此,如何让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且又不失去艺术本身的活力及创造性是A4美术馆公共项目关注的主旨。
在“iSTART儿童艺术节”创立初期,活动以展览为主,儿童作品通过合作机构与公众进行收集。随着项目的发展,“iSTART儿童艺术节”已从原有的一个展览,变成了主题展与平行展模式。如2017年的活动,包括名为“没大没小的世界”当代艺术主题展,也有1000个孩子创作参与的“另一个世界”儿童艺术展等。特别是在“另一个世界”展览板块中,孩子们在大部分时间没有成人参与的情况下,自发展开的项目,激发了他们表达、想象与合作上的巨大潜力。
“艺术节并没有把核心放在展览效果上,而是通过前期长达一年的走访、交流、收集工作,用现场创作形式,呈现超过50个教育机构、1000多名儿童的作品以及项目想法。同时我们每年也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艺术家合作,策划一个严肃而活泼的当代艺术展览,将其作为主题展在艺术节上亮相。”李杰表示。在2017年有超过50场公共教育活动,包括工作坊、讲座、新媒体交互等,在每年艺术节尾声,A4美术馆还会举办iSTART教育论坛,还邀请过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及全球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开拓教育视野。
让孩子通过艺术收获自信
在李杰看来,美术馆的儿童艺术教育项目绝不仅是单向的教育,而是提倡开放性与提升学习兴趣与方法的场所。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与打破常规的勇气,美术馆所引入的教育理念与项目也应以激活儿童潜力为目标。“我们关注儿童艺术教育项目,不仅是为了拓展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也是在为美术馆面对更大的群体时,提供一种新的切入口。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角,如何让他们通过艺术获得自信、了解自己,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与行动力,就等于在为未来注入不可限量的能量。儿童的参与也必然会将他们的父母、长辈、老师与同学引入进来。”李杰认为,以儿童为中心的社群具有较强黏性,美术馆应设计具有远见的、长期性的公共教育系统,“美术馆的艺术品,并不应成为冰冷的知识或是好看的学习背景,而应当用艺术的创想方法连接这些社群,使他们获得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在文化与精神上的解放”。
李杰透露,今年的“iSTART儿童艺术节”将出现全新板块:“我们会通过主题展‘童年疗养院’展开关于童年的历史、现实以及想象,将美术馆改造成一个具有独立疗愈功能的公共空间。另一个展览将会以刘慈欣的小说《超新星纪元》为想象蓝图,邀请1000个孩子参与创作一个主题为‘只有儿童存在的世界’的展览。”此外,A4美术馆的儿童艺术馆也将在年今底落成,设有绘本馆、工作坊空间、小剧场等,将在全年不间断地开展以儿童为核心的公共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