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境育人 学在杭州让文化的种子代代相传
10.09.2016 10:42
本文来源: 教育局
白居易有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是啊,何日更重游?如果今天,白居易故地重游,除了寺、桂、亭、潮吸引他的目光,作为读书人,他一定会惊叹,杭州有如此完整的教育体系和一所所“最美”学校:规模巨大的浙江大学、刚刚筹建的音乐殿堂浙江音乐学院、历史悠久的中国美术学院,久负盛名的杭二中……
学在杭州,名不虚传。
“创新”之美
创业主力军“浙大系”跃起
说到浙江大学,就不得不说他的悠久历史、崇高声誉及其肩负使命。1897年,时任浙江巡抚的进士廖寿丰与时任杭州知府的进士林启商定创办了以“育才、图治”为办学宗旨的新式学堂——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校史专家张淑锵教授将求是书院的历史娓娓道来:随着清末政改波动,求是书院几经更名。1902年,求是书院改称“浙江大学堂”。1904年改名“浙江高等学堂”,1908年,浙江高等学堂正科开始招生。
历史定格在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同根同源的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自此有文、史、哲、经、管、教、理、工、农、法、医等11 个门类学科。全校有50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在校生达3万多人,1万多名教职员工。如此巨大的办学规模,无怪乎有“航空母舰”之称谓。
也许大家都知道,浙江大学以“求是创新”为校训,创新是风气,也是传统。纵观“浙大系”创业版图,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高水平创新、高层次创业,它区别于“个体户”、“小老板”式的传统产业创新创业。这是浙江大学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创新是贯穿一所大学生命脉络的主干线。多年来,浙江大学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当“浙大系”的创业版图铺陈开来:现任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77人,共管理公司72家,管理市值8540.18亿元;平均年龄49.6岁,除段永平、史玉柱、宋卫平等极具影响力人物之外,王轶磊、王麒诚、吴艳、刘若鹏等一批80后代表也竞相崭露头角。
此前,浙江大学曾发布《创业创投白皮书》,这里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创业帮”。在被统计人群中,创业合伙人是来自浙大同学、校友、老师的占比近一半,为45.8%;次之的为朋友(34.2%)及前同事(25.5%)。
以独角兽企业蘑菇街为例,创始人陈琪和魏一博即是典型的同窗合伙人,两人同为浙大2000级计算机专业。此外,普惠金融创始人董祺是1995级经济学院校友,2013年创办普惠金融,他的合伙人,也是他的大学同学——1995级经济学院的张辉。
“望镜”之美
中国美院:人文山水,美境育人
艺考生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北有“中央美院”,南有“中国美院”。
中国美术学院,创始1928年,迄今已有八十八年历史。当时是由蔡元培先生择址西子湖畔,创立了国内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由此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的新名片。
无论是西子湖畔还是象山之麓,中国美院的校园建造始终蕴含着山水家园的理想。因普利兹克建筑奖而闻名的象山校区以空间的营造直指人的心灵塑造,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美境育人”,形成了中国美院独特的教育理念。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表示,对大学的塑造者来说,校园蕴含着教育者对大学之道的当代诠释。构建校园山水的意义,是在坚硬致密的学科规训中不断地回望山水。要在心中保持山水之精神、自然之意境,归根结底,是要营造出“大学的望境”。
是的,在“望境”里,中国美院还倡导“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劳作”的哲匠思想,这在当代教育界独树一帜。
何谓“哲匠精神”?学科带头人王澍教授,因其鲜明的建筑理念和卓越的本土营造实践,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其坚守的哲匠精神,赢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关注与尊重。
2014年以来,中国美院又有一个传统诞生,每年9月,新生都会在开学典礼上收到一份特殊的入学礼:两支毛笔、一叠元纸书和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国传统的开蒙之学与书写之道伴随着我的成长。”收到礼物的新生们惊喜之余深有感触。
这些年,中国美院创建了中国首家手工艺术学院,把工匠精神熔铸于高等艺术教育中,还建造了中国首家民艺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让艺术史上的文献、民间的传统技艺活在校园之中,让艺术家、设计师和匠人们的经典作品历历在目、触手可及,让博物馆与工作室、实验室一般,成为青年学子们会心观摩、上手研习的工坊。
“韵律”之美
浙音之歌:新时代的浙江好声音
一条乐章大道,宛若五线谱,自西向东,横贯校园。登高鸟瞰,16幢校舍建筑,状似16种乐器。体育馆俨然手风琴风箱,图书馆就像一架三角钢琴,钟楼则状似一把竖琴……走进音乐厅、大剧院,视听音质堪比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842间琴房遍布各幢教学楼。李叔同、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20位中外音乐大师的塑像竖立在校园中,激励着莘莘学子沿着大师的足迹探索学习,茁壮成长。
好一所音乐新殿堂,好一座音乐博物馆!
602亩新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就像一位位默言乐师,演奏出浙江音乐学院争创“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壮美音符。
今年5月8日,浙江音乐学院迎来成立大会。这是我省第一所音乐艺术本科院校,也是我国第十所独立设置的专门音乐。“出大家”是“浙音”面向一流音乐艺术殿堂许下的庄严宏愿。
厚积方能薄发。“十三五”,浙音将全面实施“学科造峰工程”,重点建设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3个一级学科,用3到5年时间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学科;同时不拘一格引人才,为此制定了“一人一策”成长计划。学院还立足于挖掘浙江文化基因和艺术资源,将在越剧、民乐等领域率先突破,打响品牌,比如,戏剧系教师、著名越剧演员、中国梅花奖得主陈晓红,就带领学生进行有关越剧起源的舞台创作,“越剧诞生110年了,能有机会走进家门口的大学课堂,进行科研理论与舞台经验相结合的探索,这是越剧的发展与传承,是一种鼓舞。”陈晓红说。
“超越”之美
杭二中与时俱进
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翻转课堂式的小班圆桌授课、创意无限的Fashion Show(时尚秀)、考验身体素质的奥林匹克竞赛、“火药味”十足的辩论赛……刚刚过去的8月,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杭二中圆满落幕。
“哈佛峰会让中国年轻人在交流中懂得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世界文化,而世界也通过峰会了解了中国学生的精神风貌。”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说。
一所高中,原本只需把精力投入在学科教学,而杭二中却为打开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不遗余力。在叶翠微看来,这就是学校的使命,不应该墨守成规,培养时代需求的学生才是学校办学的第一出发点。为此杭二中不断地实现着“自我超越”,而这个词也贯穿着其117年的办学史:
从清光绪年间,创办前身私立蕙兰中学招生兴学,作为教会学校,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基地之一。其后,又是竺可桢创办的国立浙大附中,倡导科教兴国,体现了振兴民族的使命。再到传承东西方文化和求是精神的杭二中,始终敢为人先,以国际化的视野去迎接一个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的时代。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杭二中始终在努力搜寻并定位自己的“国际坐标点”,第一步就是“放眼看世界”。目前,在杭二中有9名高水平外教,通过多国语言、多元文化以及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在国际性课程上慢慢培养自己的国际理解。此外,学校还和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伊顿公学等世界名校构建“朋友圈”,建立互访机制,外派教师进行长时间浸润式访问交流,来提升学校教学的国际化视野。
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每年都有不少杭二中人留学海外著名学府。像今年的杭二中毕业生郭文景,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被哈佛大学本科提前录取的学生。今年暑期在瑞士苏黎世又传来喜讯:杭二中学生陈宇翔在国际物理奥赛上获得金牌,这也是近年来杭二中学生为中国拿到的第8块国际奥赛金牌。越来越多的杭二中人在国际赛场上呐喊出中国新生代的“最强音”。
本文来源: 教育局
10.09.2016 10:42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网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回浙江任教
中新网宁波9月10日电(童笑雨 苏钧天)9月1浙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