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余杭”民意问卷调查报告

05.03.2015  19:0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黎民百姓对杭州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民风淳朴的集自然与社会于一体的生态人文环境的赞美与向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涵盖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建设,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杭州”涵盖了“美丽余杭”。为了解我区市民对“美丽余杭”建设的认知与评价,近期区统计局开展民情民意快速调查,涉及12个镇街的20个调查行政村(社区),收回有效问卷560份(表1)。调查显示,市民对“美丽余杭”建设知晓率稳中有升,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表1:“美丽余杭”民意调查样本构成

基本指标

样本量

比例%

基本指标

样本量

比例%

 

性别(N=560)

类别(N=560)

302

53.93

城镇

320

57.14

 

258

46.07

农村

240

42.86

 

学历(N=560)

工作生活主要范围(N=560) 

 

初中及以下

227

40.53

杭州市主城区

9

1.61

 

高中、中专

159

28.39

余杭区、萧山区

542

96.79

 

大专

107

19.11

五县(市)城区

5

0.89

 

本科

65

11.61

五县(市)乡镇

4

0.71

 

研究生及以上

2

0.36

职业(N=560)  

 

户籍(N=560)

机关事业单位员工

31

5.54

 

本地户籍人口

541

96.61

企业管理人员

26

4.64

 

外来常住人口(6个月以上)

18

3.21

企业一般人员

102

18.21

 

暂住人口(小于6个月)

1

0.18

专业技术人员

23

4.11

 

年龄段(N=560) 

个体经营者

63

11.25

 

18-25岁

14

2.50

学生

4

0.71

26-35岁

92

16.43

离退休人员

166

29.64

 

36-45岁

104

18.57

农民

58

10.36

 

46-60岁

213

38.04

无业人员

28

5.00

 

61-75岁

137

24.46

其他

59

10.54

 

一、市民对“美丽余杭”建设的认知概况

1. 美丽余杭”知晓率有新提升。 美丽余杭”建设涵盖了追求幸福和谐于一体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顺应了市民的梦想与追求,有着坚实的民意基础。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美丽余杭”建设了解的占96.6%,比2013提升了9.5个百分点,其中了解占23.0%,较了解占35.9%,了解一些占37.7%;不了解占3.4%,比2013下降2.0个百分点。

2. 美丽余杭”宣传有新提高。 余杭是我家,“美丽余杭”建设靠大家。只有家喻户晓,知晓“美丽余杭”的总体目标并从中受益,才能吸引市民关心并参与。调查显示,98.6%的受访者认可“美丽余杭”的宣传力度,比2013提高6.7个百分点,其中认为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的分别占17.7%、54.1%、26.8%、0.7%、0.7%。

3.生态环境是“美丽余杭”的金名片。 调查显示,对于“心目中‘美丽余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受访者首推生态环境、生活安定、社会保障,认同率分别为60.5%、57.1%、42.7%(见表2)。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境排序由2013的第2位上升为第1位,占比也提升了1.6个百分点,这也佐证了“美丽余杭”符合市民宜居宜业人文环境的愿望,民心所向,是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表2:受访者心目中“美丽余杭”三要素

指标

生态环境

生活安定

社会保障

经济发展

公平正义

道德风气

社会关爱

国际形象

文化风尚

历史积淀

数值

339

320

239

238

165

153

90

35

34

28

60.5

57.1

42.7

42.5

29.5

27.3

16.1

6.3

6.1

5.0

注:本题系多选题。

二、市民对“美丽余杭”建设的具体评价

(一)居住环境方面的评价

1. 逾七成市民对余杭整体环境感到满意。 调查显示,73.4%的受访者对我区整体生产生活环境感到满意,其中满意占19.6%,比较满意占53.8%,满意程度一般占25.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占1.3%。“人居美”在“美丽余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64.1%的受访者认可我区“人居美”行动总体成效(见表3),其中“”、“较好”两项合计占64.1%,比2013提升了0.5个百分点。

表3:我区“人居美”行动总体成效

指标

前两项合计(%)

其中(%)

较好

一般

不太好

不好

不清楚

2014年

64.1

13.6

50.5

31.1

1.6

0.5

2.7

2013年

63.6

13.5

50.1

30.5

0.7

0.2

5.0

对比

0.5

0.1

0.4

0.6

0.9

0.3

-2.3

2. 生活环境总体评价稳中趋升。 生活环境满意不满意,市民体会感触最深,便民举措哪些不到位市民最清楚,对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市民最有发言权。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调查表列举的8项涉及生活环境指标的总体满意度为73.4%(见表4),比2013提升0.9个百分点。8大单项指标呈5升3降格局:公共交通出行、社会治安、道路整洁、小区绿化、生活垃圾处理、15分钟休闲绿地、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分别为79.0%、78.2%、77.0%、75.3%、72.9%、70.0%、69.7%、65.4%,占比分别增减变动1.7、3.7、-0.3、-2.0、-1.2、0.7、2.9、1.7个百分点。

表4:居住区域生活环境满意度

指标

2014年

2013年满意度(%)

满意度两年增减比较

满意

度(%)

五个评价级别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不满意

平均值

73.4

20.3

42.1

29.3

6.3

2.0

72.5

0.9

公共交通出行

79.0

30.0

46.4

17.4

4.8

1.4

77.3

1.7

社会治安

78.2

26.3

47.1

22.1

3.2

1.3

74.5

3.7

道路整洁

77.0

26.6

45.4

20.5

5.9

1.6

77.3

-0.3

小区绿化

75.3

24.6

41.3

26.6

5.7

1.8

77.3

-2.0

生活垃圾处理

72.9

15.9

46.8

30.1

5.0

2.2

74.1

-1.2

15分钟休闲绿地

70.0

18.4

33.7

36.3

9.6

2.0

69.3

0.7

药品安全

69.7

11.8

40.0

40.1

6.1

2.0

66.8

2.9

食品安全

65.4

8.6

36.0

41.4

10.6

3.4

63.7

1.7

注:满意度系采用5级量表(李克特)赋值方法,先剔除不了解部分,然后按五个评价级别依次赋1、0.8、0.6、0.3、0分值,再按五个不同级别人员比重加权计算。

    3. 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下更显得重要。调查显示,对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了解、比较了解、了解程度一般、不太了解、不了解的比例分别占14.5%、34.3%、38.4%、12.1%、0.7%。在了解、比较了解两类人群体中,认为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较好”两项合计占86.5%,比2013提升9.0个百分点;“不太好”、“不好”两项合计占1.1%,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4. 绿色公交体系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缓解交通两难成为民生热点之一。当问及“绿色公交体系能否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时,受访者表示效果明显的占55.2%,比2013提升2.0个百分点;效果一般占41.9%;没什么效果占1.4%、不了解占1.5%,分别比2013减少1.1、1.7个百分点。作为便民实事工程之一,公共自行车由临平主城区向周边镇街延伸,受惠人群日益增多。据了解,我区已累计投放1.4万辆,在分担市民出行上的作用凸现。调查显示,82.0%的受访者对公共自行车满意和较满意,比2013提升3.8个百分点;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赞同公共自行车“能起到减少城市空气污染作用”观点的受访者占89.3%,比2013提升3.0个百分点。

5. 市民逐渐接受垃圾分类理念。 我区稳步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割运输、分类处理“四环节”全过程管理的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清运范围逐渐扩大覆盖至全区,市民理念上逐渐接受,行动上积极参与。调查显示,受访者中表示所在小区实行了垃圾分类的占46.0%,小区实行“清洁直运”的占66.8%,认为“清洁直运”有效解决了垃圾转运过程中“二次污染”改善环境效果明显的占59.3%,占比分别比2013年提升了2.2、2.5、1.8个百分点。

(二)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价

1. 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得到市民认可。 我区相继开展了“五水共治”、“清洁空气”、“美丽乡村”、“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系列环境整治,不仅治理了脏乱差,城乡面貌整洁亮丽了,提升了人居环境品位和档次,而且治理效果市民认可,重要的是市民关心环境注重生态的理念逐步增强。调查显示,对于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受访者认为很好、较好、一般、不太好、不好、不清楚的分别占15.4%、54.3%、26.3%、1.5%、0.2%、2.3%。对于“生态美”总体行动成效,58.1%的受访者认为有成效,比2013年提升4.6个百分点(见表5)。

表5: 我区“生态美”行动总体成效

指标

前两项合计(%)

其中(%)

比较好

一般

不太好

不好

不清楚

2014年

58.1

12.0

46.1

37.6

1.3

0.9

2.1

2013年

53.5

7.1

46.4

41.3

1.2

1.1

2.9

对比

4.6

4.9

-0.3

-3.7

0.1

-0.2

-0.8

2. 生态环境稳中趋好。 调查中,当问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时,受访者认为我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有所好转、相对稳定、继续恶化、严重恶化的分别占18.7%、54.3%、22.9%、3.7%、0.4%,与2013年比较,正向指标的明显好转、有所好转分别提1.7、6.3个百分点,逆向指标继续恶化、严重恶化分别下降了1.7、1.0个百分点。

3. 空气污染列我区环境污染之首。 问卷列举环境污染四种情况,市民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认同率为56.3%,近年来区域雾霾天气明显增多,重度污染天气频发,市民更加关注;其次是水污染,认同率为39.8%,昔日碧水荡漾的鱼米之乡,也响起了饮用水安全的警钟;再次是噪声污染,认同率为25.7%,以工地噪声、交通噪声为主;土壤污染紧随其后,认同率为18.2%(见表6)。同2013年比较,“严重”、“较严重”两项指标合计值,水污染、噪声污染分别下降了3.4、2.0个百分点,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分别上升了4.5、0.9个百分点。

表6:市民认为污染严重程度

项目

前两项

合计(%)

五个评价级别(%)

严重

比较严重

一般

不太严重

不严重

空气污染

56.3

16.1

40.2

30.8

10.4

2.5

水污染

39.8

9.9

29.9

43.7

13.3

3.2

噪声污染

25.7

5.8

19.9

46.9

20.6

6.8

土壤污染

18.2

3.0

15.2

50.2

23.5

8.1

4. 市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高。 调查显示,受访者表示在生活中经常会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占57.5%,偶尔考虑的占36.8%,很少注意但会关注相关新闻的占3.6%,基本不考虑和不考虑的占2.1%。与2013年比较,正向指标“经常会考虑”提升了3.6个百分点,逆向指标“很少注意、基本不考虑、不考虑”三项合计下降2.7个百分点。当问及“否参与过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时,表示参加过的占81.1%,占据多数。市民保护生态环境方式多样,调查表列出节约用水用电、不破坏公共绿化、尽量步行或搭公交上班、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宣传等5个选项,占比分别为63.0%、59.8%、44.8%、40.5%、占27.9%。

5. 破坏生态环境主因较集中。 调查表列举了8项“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市民认同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汽车尾气排放、工厂污水废气排放、市民环保意识不足、生活垃圾、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破坏环境惩罚机制不健全、社会舆论压力不大、保护资金投入不足,认同的比例分别为68.0%、58.4%、50.7%、42.7%、36.8%、20.7%、3.2%、3.2%。

6. 市民关注“五水共治”、“大气污染治理”。 五水共治”、“大气污染治理”是“美丽余杭”的重要抓手,市民关注度高。调查中,当问及对所在地“五水共治”工作是否满意时,受访者表示满意、较满意、满意程度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的比例分别占16.3%、51.6%、29.4%、1.4%、1.3%。当问及对所在地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是否满意时,受访者表示满意、较满意、满意程度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的比例分别占9.3%、38.6%、42.7%、7.3%、2.1%。

( 三)人文环境方面的评价

1. 近六成受访者认可我区人文美总体环境。 余杭历史渊源流长,人文积淀深厚,社会公德美德传承弘扬。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我区人文环境“”、“比较好”两项合计的占59.2%,比2013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不太好”、“不好”、“不清楚”三项合计占6.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见表7)。

表7:我区“人文美”行动总体成效

指标

前两项合计(%)

其中(%)

比较好

一般

不太好

不好

不清楚

2014年

59.2

15.8

43.4

34.2

0.7

0.4

5.5

2013年

57.8

12.7

45.1

33.4

1.1

0.3

7.4

对比

1.4

3.1

-1.7

0.8

-0.4

0.1

-1.9

2. 文化设施建设较完善。 调查显示,50.4%的受访者认为我区的文化设施(博物馆、图书馆等)建设完善,开放度高,对文化传播意义重大;35.2%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设施硬件建设良好,但开放度低,没有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播作用;还有14.4%的受访者对此没有关注。

3. 青少年“第二课堂”作用显现。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美术馆、体育中心等设施与场所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时刻伴随着青少年成长。调查中,当问及“青少年‘第二课堂’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如何”时,受访者认为作用大、比较大、一般、不太大、不大、不清楚的比例分别占21.2%、39.4%、29.5%、2.9%、0.5%、6.5%。令人欣慰的是,与2013年比较,正向指标作用大、比较大两项合计提升了3.5个百分点,逆向指标不太好、不好、不清楚三项指标合计下降了1.0个百分点。

三、市民对“美丽余杭”建设的建议和期待

美丽余杭”建设符合市民的心愿,是得人心遂民愿的民心工程,受访者纷纷提出意见建议寄于厚望,经梳理归纳如下:

1. 改善环境质量是根本。 市民心目中的“美丽余杭”,就是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治理恶劣灰霾天气,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达标瓜果蔬菜及食品……。政府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一是加强规划 。首先,要优化产业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布局科学合理,政府优先发展低碳、绿色、环保产业。其次,要统筹规划,杜绝重复建设,百姓广泛诟病的诸如道路管线反复开挖折腾浪费惊人等现象不再反复出现。再次,规划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现改变落后面貌、提升品位档次的民意诉求,在财政资金拨付、污染整治项目立项等方面优先向农村、山区倾斜,遏止城乡差别扩大趋势。 二是严格执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以法治理念助推“美丽余杭”建设。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推诿,动真格,健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对工农业企业及商家、机动车船运输、居民生活排放等的污染物严格控制,严禁秸秆焚烧等行为,明确减排目标,落实防治措施,并使违者付出高昂代价。 三是把握契机。 美丽余杭”建设,市民关注的目光、意愿和诉求是什么?当务之急接地气的切入点是哪些?调查表列举了11个方面(见表8),71.4%的受访者表示要减少灰霾天气,排在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比例占63.0%,第三位的是保护好秀美山水,比例占59.3%。 四是加大投入。 市民向往友好生态环境且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建设“美丽余杭”就是回应百姓呼声与期待,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红利。

表8:“美丽余杭”建应加强的举措

要素

数量

要素

数量

减少灰霾天气

400

71.4

看病就医便捷

183

32.7

食品卫生安全

353

63.0

公共交通发达

124

22.1

保护秀美山水

332

59.3

美丽乡村建设

94

16.8

改善饮用水质量

302

53.9

教育机会均等

50

8.9

垃圾分类处理

300

53.6

保持合理房价

49

8.8

培养社会美德

207

37.0

注:本题系多选题。

2. 政府部署协调是前提。 调查显示,受访者把建成“美丽余杭”的目光集中聚集在政府部门(见表9),且比2013年提升了4.0个百分点。“美丽余杭”是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需要政民互动才能奏实效。当问及建设“美丽余杭”哪类力量最为关键时,受访者认为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力的占74.1%,公众态度和行动的占19.1%,媒体宣传占4.8%,私人投资占2.0%。

                      表9:“美丽余杭”建设最应做出行动的群体        单位:%

指标

政府部门

市民

社区组织

环保团体

媒体

企业商界组织

学者/科学家

其他

2014年

88.8

61.3

39.5

37.1

26.3

21.6

1.3

0.4

2013年

84.8

64.5

37.7

30.4

32.5

16.4

2.1

0.4

对比

4.0

-3.2

1.8

6.7

-6.2

5.2

-0.8

0.0

注:本题系多选题。

3. 提升市民素质是基础。 建设“美丽余杭”,市民既是受惠者,又是参与者,市民的参与程度至关重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是最具活力和最起决定性的因素,提升市民素质是关键。 一是宣传要常态化。 宣传做到“四进”: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不留死角,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市民潜意识的自觉行动,“美丽余杭”才能显成效。 二是形式要多样化。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要和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形成合力,在传播正能量上要勇于担当,褒扬真善美,鞭笞陋与丑,宣传美的行为、美的事迹,曝光随地吐痰、随地小便、随意乱抛垃圾乱扔烟蒂等不良行为,引导市民告别陋习,营造文明健康氛围。 三是监督不可少。 敦风化俗,恪守社会公德,陶冶道德情操,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党员干部更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受访者对临平汽车南站附近3个停车场经常纸屑垃圾遍地,管理人员清扫后不久又被弄脏的现象痛心疾首,直指车主的环境意识、社会公德缺失,社会也缺乏惩诫机制,建议一是设立告示牌,尽快改变这一有损余杭形象的陋习;二是城管、新闻媒体等职能部门将这些不文明行为的电子探头影像曝光予以舆论谴责。

4. 注重细节落实是保障。 细节决定成败。 一要鼓励市民参与管理。 政府应引导并鼓励市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美丽余杭”建设的管理,培育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宽民意表达反馈渠道,吸纳市民意见建议,建立政民互动沟通对话机制;市民工作生活在社会各层面,信息灵通情况熟悉,可以在监督职能部门不作为、推诿拖延等行为,举报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偷倒垃圾等不法行为方面协助政府做好相应工作。 二要统筹发展兼顾公平。 缩小城乡差别是市民的夙愿,在交通、就医、就学、养老、文化设施等方面反映强烈。弱势群体渴望尽快摆脱边缘化现状,尽早出台改革举措分享发展成果。如余杭街道一村民表达了改变交通落后的愿望:农村公交车班次少间隔长,车站只有牌没有站台,雨雪天等车真的太不方便了,主城区的公交车站多么温馨,城乡差距真大呀!又如,受访者直言千年古镇塘栖镇图书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太少了,与经济发展地位不相称,并发问塘栖镇作为我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出现这种窘境谁该脸红? 此外,还要关爱新余杭人。 在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新常态下,“美丽余杭”建设更离不开新余杭人。只有全体新余杭人尽快融入余杭,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全身心投入第二故乡建设,“美丽余杭”才能名副其实,惠及全体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