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网络问诊”受医生质疑 只能医疗机构办?

22.04.2015  19:43

2015-04-22  光明网

          ■背景事件
          “除了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其他涉及医学诊治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开展。”日前,在国家卫计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如是表示。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言一发便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有的人为卫计委“点赞”,也有的人为互联网医疗产业“摇旗呐喊”。
          其实,关于“网络问诊”,卫计委早前已出台过相关规定,在2014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第三方机构可以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平台,但不能直接开展服务;医疗机构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邀请方应当向患方充分告知。这种对“网络问诊”的限制引发各界争议,大多数人表示“网络问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必须规范发展。
          ◆反方 商业网站办网络医疗缓解医患矛盾
          面对国家卫计委对“网络问诊”连环出击,商业网络医疗的“粉丝们”终于坐不住了,纷纷出来力挺。
          一些网友表示,互联网诊疗到底好不好是要接受过服务的患者说了算的。有些人认为,互联网医疗或许存在弊端,但的确是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良方。
          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着,互联网医疗也是大势所趋,一些网友认为,“堵”并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会导致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停滞不前。
          经记者了解发现,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快速问医生、寻医问药网等在线医疗平台发展势头迅猛,近几年兴起的基于移动互联的健康APP也是“劲头十足”。据悉,“春雨医生”在推出的头两年,用户数已达1400万,注册医师万余名。此外,微信上“在线问诊”的公众号、微博在线问诊也均倍受青睐。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王西富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互联网势不可挡,互联网与医疗结合也是大势所趋。此外,网络问诊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可以改善患者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现有的医患关系紧张局面,但网络医疗与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发展的前提是法律法规的健全和规范。
          王西富曾经在“春雨医生”网站体验过“轻问诊”,此次亲自体验经历让他感觉到,“网络问诊”如果要做到位,其实需要耗费的时间成本未必都比我们去门诊少,患者在网络上提供的病情信息往往无法一步到位,需要进行多次询问和沟通;而有的医生网络诊疗相当草率,比如当听到患者说感冒发烧,马上就开处方药。这些行为都是需要规范的。
          ◆正方 规范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医生的保护
          处于安全考虑,支持卫计委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许多网友认为,虽然说互联网诊断很方便,足不出户就看病,但我觉得看病还是到正规医院放心。正规医院还会出现误诊呢,别说在网上看病了。对着电脑,他说他是专家,我怎么知道啊。还是禁了比较好,这样更安全些。对患者负责,对网上坐诊的真医生也是保护。目前互联网诊疗技术不够成熟,且缺少法律监管,应该等各方面都完善后再发展。
          有网友指出,卫计委只是要对互联网医疗市场进行规范,而非叫停。新浪网友@若水难力挺卫计委,说:“卫计委没说全面禁止啊。大家都看清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情况在不断出现,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这句话。这对患者和正规平台都是善意的保护。只有一个规范的市场才能让患者放心,才能让正规平台越做越大。”
          当然,对“网络问诊”安全问题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
          据《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须要亲自诊察和调查,没有经过医师的亲自诊察不能作出处理决定。“网络问诊”属于“隔空诊断”,仅凭“问”,不辅助必要的触诊和技术检查无法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再者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样的药也不一定能治同样的病。病情的复杂性和判断的单一性无疑增加了误诊的几率。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因“网络问诊”而误诊,导致延误病情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案例。
          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复杂性使得网上医生的资质和临床经验无从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网络问诊”的不正之风,在利益的驱使下,网上黑医生和黑诊所充斥其中,许多不具备资质的“医生”,也“有模有样”地在线上开咨询、回答病人提问,并作出草率的诊断,引导咨询者去他们医院就诊、买药和仪器等。
          ◆记者点评 “网络问诊”应规范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呼吸的空气一样,人们已经无法摆脱网络和科技的影响。不可否认,在快节奏的今天,巨大的生存压力,有时候去医院体检就诊已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商业化的“网络问诊”的方便快捷正好可以填补这部分的空缺。对医院就诊现状的失望,也使得部分患者转投“网络问诊。
          “网上看病”并不是不具有可行性,如果好好加以规范,是能够有效地推进医药分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师多点执业等医改新政策成功落地,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
          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今天,“网络问诊”的出路不在于“堵”而在于“疏”。有关部门应该梳理脉络对商业网站的“网络问诊”进行科学引导,明晰责任,并出台相关细则对“网络问诊”进行具体详细地规范,使得“网络问诊”成为分担医院就诊压力的“好帮手”。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实习生 王国锐

电子病历实施首日 患者直呼“果然方便”
不过多数市民仍习惯带着证历本就医 老人不用手机如何杭州网
今年9月杭州将有一大拨新学校亮相
都市快报 记者 姜晓蓉 张娜 张宇璐 今年9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