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治水倒逼石材加工业整合转型
4月19日,风和日丽,缙云县五云街道与舒洪镇交界处的绍弄岙里,挖掘机、吊机来回作业,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数排十几米高的橙色钢柱站立在旁,等待安装,几十个水泥桩已然挺立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正在建设的缙云石艺文化产业园,曾因治水拆违而消失的传统石材加工产业,将在这里获得全新的生命。
距此5公里外的好溪官店沿岸,此刻风清气朗。道路干净、溪水清澈、鱼儿畅游,这里已一改三年前脏乱差的模样。附近区域46家石材厂不见踪影,规整后的旧厂址上绿草如茵,还可见来此散步的人群。眼下的缙云石材加工产业,正经历着一场蝶变。
石头,对缙云人而言,意义特殊。数百年前,缙云人开采凝灰岩,生产条石,创造出石梁桥。半个世纪前,凝灰岩被大量开采,当地的富裕人家,纷纷用条石砌墙。上世纪80年代,条石开采进入鼎盛期,全县有岩宕2000多个,加上废弃的古旧采石场,总数在3000个以上。从居住到生产,缙云人离不开石头。如今走在缙云的老街上,我们依然能寻觅到“条石房”豪宅的踪影。也因此,缙云有了“千年石城”之美誉。
缙云曾因石而名,却也因石而痛。30多年前,五云街道官店村一批木雕师傅和从事石料开采的师傅,在石头上找到灵感,用凝灰岩生产出水缸、猪槽、亭子、牌坊等,不少官店村民及附近村民闻到商机,纷纷加入,并因加工石雕或租用田地,挖到了“第一桶金”。据当地记载,1989年,缙云采岩业创造的产值约为 1200万元,而缙云当时的国民经济收入不过几亿元人民币。
住在好溪边的村民告诉我们,那时一到雨天,石材厂里的沉淀池就溢水。“当时污水处理简单,晴天会漏一点,下雨天漏更多。”村民说,有时奶白色的污水泥浆漫流在公路、田野、溪流之中,影响了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渐渐地,村民对石头的态度变了,不愿再为几亩地的租金,而牺牲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抱怨声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因为生产设备简陋、规模狭小、分布分散、污染较重、产值较低等问题,缙云的石材石雕产业发展亦遭遇瓶颈,徘徊不前。
为破解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难题,2013年8月,缙云县在我省治理浦阳江的举措中得到启示,开始对石材石雕行业进行集中整治,重组搬迁,规范提升,建设石艺文化产业园,以产业化路径,让“千年石城”文化传承发扬。两年多时间,缙云县石材加工区搬迁指挥部围绕村民思想工作、征地,园区设计、施工、监督,企业重组等问题,多方努力,多方协调,一项一项推进,努力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2015年6月,人们发现,好溪两岸突然变安静了。46家石材加工厂积极响应我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决策部署,落实缙云县委、县政府“拆违建,建新园,不讲损失,讲大局,讲长远”的工作要求,宣布全面停止生产。大家一致把目光转向新的领地:5公里外占地148亩的缙云石艺文化产业园。
按照重组方案,46家石材厂关停24家,剩余22家,重组成1家总公司,下属8家分公司。李周方,原是青龙石材加工厂负责人,如今成了石材总公司董事长,从事产业园管理和业务工作。“灰尘滚滚、泥水满地、噪声隆隆,要不是办厂的是同村人,碍于面子,肯定早被赶跑了。”他回忆说,当初办厂租金便宜,设备简单,利润空间大,“但现在村民观念转变了,整个行业需要规范、提升乃至重生,否则死路一条。”
“石材企业最大的污染,是粉尘和污水。新园区如何生态发展,我们特意去外地学习取经。”缙云县经信局负责人说,“产业园计划建设封闭式车间,每个车间配有吸尘器和喷淋设备,专门用于除尘。”除此之外,加工污水经过处理,实现循环利用,园内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实现污水零排放。标准厂房预计6月可完工,各家公司将自行装载设备与环保设施,待环保设施验收通过后正式开园。
整治之初,缙云当地最大的争论,莫过于石材加工产业是否会因此“死亡”。“这里不仅环保、安全,换了新机器,产品质量、雕花工艺,都能上个台阶。”梅伟超的新厂,位于石艺文化产业园第五区块。在他看来,这个产业园,是利生态、利村民、利产业的好平台。他已蓄势待发,坐等入园。缙云县经信局预测,今年年底,石材产值就可恢复到整治前水平,而最令人担心和头疼的粉尘污染、水污染问题,将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缙云县同步推进石雕行业软环境建设,计划将石材行业扶持纳入工业政策,向上争取石艺文化补助资金。着手开发“江南石窟”旅游项目,向世人展现缙云艺术修复岩宕的文化创作。而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石窟研究专家、雕塑专家、文史精英欢聚缙云,共商“江南石窟”开发大计,拉开缙云 “江南石窟”开发序幕,更为缙云石材行业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回归山清水秀的官店村,农家乐餐饮业风生水起。而数月后,文化产业园大牌坊、办公区、展示区、观光区将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