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领跑“十三五”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实现工业经济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融合愈发必要。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五年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全面高效利用资源,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围绕“共话十三五,绿色化背景下的循环经济”的主题,2015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于10月31日~11月1日在京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纷纷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前行之路点亮了明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建设制造强国
今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要加快构建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和全社会实现绿色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
第一,推进绿色工业发展。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要关注单位GDP能耗的倒U型曲线和环境的倒U型曲线,为什么会出现倒U型?这和我们的发展结构至关重要。现在来看,“十二五”完成单位GDP的能耗、排放目标应该问题不大。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比较顺利地完成目标?无非是三个途径:靠结构节能实现减排、靠技术节能实现减排、靠制度和管理实现节能减排。十二五的后半期,结构节能的贡献非常大,重化工业经济指标明显下降。下一步,需要向技术节能的方向发展,把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第二,全面推进绿色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国家都把实体经济、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力图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2009年底,美国出现了一个叫复兴美国制造业的政策框架,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德国出了一个工业4.0,大家都很关注;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的概念;英国制定了2050的发展规划;韩国提出了“新动力产业”等等,基本上这些主要经济体把目光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我们谋划生态文明、绿色制造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用十年时间进入到制造强国行列,再用两个十年巩固提高,甚至在制造强国当中有一个引领地位。
第三,如何推进绿色制造。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强化绿色发展,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的中心,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律标准、绿色监管制度为保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
打好三大战役 强化治理责任
“大气十条”、“水十条”相继发布,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全国PM10的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2.1%,今年PM10同比下降了7.5%;今年74个城市的PM2.5下降了不少,京津冀下降了21.3%。接下来准备编制“土十条”,基本原则就是确定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接下来环保部要开展的工作有:
扎实推进总量减排。上半年的核查数据表明,GDP能耗有所下降,“十二五”减排任务有希望完成。
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出台了限产、停产等配套性文件,依法落实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监督检查由过去的以企业为主转向以地方政府为主。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我们国家仍然有超过70%的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标准,重污染天气、严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全国地表水去年有9.2%的断面丧失了水体的功能要求;城乡接合部、城市的一些犄角旮旯一些黑臭的水体大量存在。
未来一段时期,环保将深入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即将出台的土十条,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环保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工作;加强信息公开,每月公布各个城市的大气空气质量和排名情况,实时的发布每个点位、每个站点的监测数据;畅通举报平台,在电话举报的基础上,开通微信举报平台,健全跟踪系统。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
以绿色化为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化为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主线包括绿色思想、绿色导向、绿色布局、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共享。
原始文明是敬畏自然,生态文明就应当顺应自然,让循环经济成为绿色思想的策源地,成为绿色发展的领跑者,成为绿色思想的传播者,把循环经济的教育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十三五”要建立绿色导向,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本身成效的指标体系,二是要评价循环经济跟绿色化程度的指标。
绿色布局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在“十三五”期间,一定要把园区循环化发展作为绿色化发展的主战场,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新园区、改造老园区。
如何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中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培育绿色消费主体、优化绿色消费环境、倡导绿色行为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推广绿色产品方面要有所作为。有了前面的绿色思想、绿色导向,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多管齐下,再加上先进技术,才能使过程的绿色化表现在形式上,直接享受绿色成果。
著名经济学家贾康:
运用经济手段破解两大“悖反”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大悖反现象:一方面,官方反复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增长,但实际进展是在部门利益、垄断利益的阻碍下步履维艰;另一方面,公众对环境恶化、雾霾打击的感受日益趋向“民怨沸腾”,但一说到资源税、环境税等改革,却又会由其“加税”特征引发一片反对声浪。
上述种种政府、民众两大方面的悖反和荒谬状态,导致“科学发展”、“生态文明”迟迟难以落地。因此,必须依靠着眼全局、前瞻长远、逻辑清晰、设想周全的改革设计,以更大决心、能力、魄力和智慧构成的改革行动来破解悖反,贯彻绿色发展战略,从而把现代化发展势头和“升级版”发展的潜力真正释放出来。
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的一大关键,是抓住可用时机推出将资源税“从量计征”变“从价计征”机制覆盖到煤炭领域的改革。这一举措,将有望在今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中进一步理顺我国基础能源比价关系,冲破利益固化藩篱,使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顺应市场经济,成为一只威力巨大的看不见的手,从而形成法治化框架下有规范性和可预期性的经济调节手段为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促使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走上一条越走越宽的连通中国梦愿景的绿色低碳新路。
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推行强制绿色保险
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是污染型?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投资结构是污染型的,大量资金投入到污染型产业,只有少量的资金投资到绿色产业,很多私营企业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循环经济产业中来。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绿色金融体系,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愿意进入到绿色产业。
绿色金融体系要达到什么目标?第一是提高绿色项目的回报率,第二是降低污染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绿色金融体系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银行、绿色基金以及绿色保险等等。
中国应该怎样推进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中共中央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了发展方向:第一是推广绿色信贷,研究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的发放力度。第二是加强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建设,研究设立绿色股票指数和发展相关投资产品,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第三是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机制;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各类担保机制,加大风险补偿力度。第四是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绿色评级体系以及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和影响评估体系。
关于贷款贴息政策,过去我们用得不多,很多政府的资金是直接投向了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如果实行贴息政策,就会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绿色债券市场作为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配合信贷和股权融资,解决期限措配的问题。关于建立强制性绿色保险制度,过去每年都有几百起突发事件,发生事故以后企业就倒闭,倒闭以后就没有人来支付环境修复的成本,所以有必要建立绿色保险制度,让企业要买这些绿色保险,或者说生态责任险。鉴于我们现在的执法力度,还不足以让所有企业自愿购买这些保险,有必要在高风险领域当中建立强制性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
循环经济再思考——从3R到5F
循环经济是涉及到生产过程、生活消费过程和实体经济的,不是单纯物理意义上的循环,更不是不计经济效果的循环,而是要构建机理和途径。与循环经济研究相关,我觉得要建立开放、链接、流动、闭环、增值的概念,要有节点、链接、网络、运行时空程序概念,要有物质流链接、能量流链接、时空过程链接、资金流链接、生态链接、信息流链接平台等概念。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必然涉及五个因素“5F”,即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和资金5个因子。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只是原则,“5F”才是参与实际运行的基本要素。我们要根据五个要素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找准切入点,以不同模式循序推进。
循环经济的业态切入点第一是工业生态园区。流程制造业应该向“三个功能”(产品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转换功能、大宗社会废弃物消纳-处理-再资源化功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物质、能量、资金密集可以成为这些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切入点是城市矿产,一类是再利用,一类是再制造。第三个切入点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元化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多业态发展。第四是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业余热利用等等。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或者转换的规律来重新构建新的产业、经济系统,使产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利用效率更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效益更好,环境负荷更少,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和谐,并产生不少创新的业态,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