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变奏——鄂尔多斯沙地变宝地
“人在沙地上撒多少绿色,沙地就回报人多少惊喜。”全国治沙标兵、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农民殷玉珍的果园今年喜获丰收,这几天把她忙得团团转。
治了40多年沙,殷玉珍越来越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开始从荒漠化治理中,收获农牧民增收、工业发展的硕果,生态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产优质粮果的绿色银行
沙地西瓜个大瓤沙,谷子撑起沉甸甸的穗子,蜜桃缀满枝头……秋意渐浓,毛乌素沙地深处的“玉珍生态园”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瓜果没打过农药,用的都是农家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我种的小米一斤能卖30多块钱,拉到旗里都抢着买。”质优价高的瓜果杂粮,每年能为殷玉珍带来近50万元收入。
眼下,许多鄂尔多斯农牧民从单纯的种树治沙向沙里淘金转型。被驯服的茫茫沙地,正变身瓜果之乡米粮川。
“今年挂果不错,估计能卖3万多元吧。”东胜区罕台镇的杨候庭望着40多亩沙棘树,充满了憧憬。
鄂尔多斯市是全国最大的沙棘种植区,仅东胜区就有沙棘林60多万亩。这种酸溜溜的金黄色小果子,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两倍以上,被称为“维C之王”。
“沙棘的果枝叶根都有利用价值,浑身是宝。今年,公司预计加工沙棘果5000吨左右,每吨收购价1万多元。”内蒙古天骄圣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云飞说。
为了扶持沙棘加工产业发展,东胜区设立了沙棘产业园,目前已有4家加工企业落户。除了果汁饮料,这些企业还生产果醋、沙棘油、花青素、沙棘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市场紧俏。
近些年,鄂尔多斯市引导农牧民和企业种植沙棘、山杏、红枣、欧李、桑葚等食品饮品原料林。全市已涌现出天骄圣果、高原杏仁露、蒙枣等一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生产饮品3万多吨,成为带动生态建设、农牧民增收的一支生力军。
药材灌木蕴藏巨大的宝藏
沙地,其实是个“聚宝盆”,尤其是沙生植物。
甘草,既是药材,又能固沙、改良土质。杭锦旗出产的“梁外甘草”,久负盛名。
过去20多年里,杭锦旗在防沙治沙过程中,鼓励农牧民和企业种植甘草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生态、经济效益一举两得。目前,全旗人工甘草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万亩。
“麻黄草主要供应几大中药厂,一亩年产干草300公斤左右,纯收入超过3000元。”达拉特旗白土梁林场场长王双喜说,林场种植麻黄5000亩,是国内最大的麻黄生产基地之一。
目前,鄂尔多斯市的肉苁蓉、枸杞等药材种植面积也在增长,药材加工产业日益壮大。
灌木每隔3-5年需要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去年底,鄂尔多斯市的柠条种植面积近900万亩,另有上千万亩的沙柳等灌木林,每年平茬产生大量枝条。亿利康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柠条、沙柳等植物枝叶,每年可生产上万吨颗粒饲料。“供不应求,公司计划扩大生产规模。”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波满怀信心地说。
2012年投入运营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每年可消化沙柳等灌木平茬枝条约18万吨,发电1亿多千瓦时。“沙柳枝热值高,几乎不含硫等杂质,是优质燃料。”副总经理韩广平说,借助捕集技术,燃烧产生的纯净二氧化碳又被用于养殖珍贵保健品螺旋藻,目前每年生产螺旋藻干品100吨,收入近4000万元。
工业和三产发展的热土
雄浑的大漠,葱茏的绿洲,令人神往。近年来,许多企业瞅准商机,纷纷投资沙漠游项目。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银肯塔拉……昔日黄沙漫卷之地,如今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
酒店窗外即是浩瀚沙海,滑沙、戏水、缆车等项目异彩纷呈……响沙湾旅游区总经理张瑞明说,今年前8个月,景区已接待游客近70万人,收入过亿元。
沙漠游带火了鄂尔多斯市旅游市场,去年全市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近19%。
经过治理开发,大片的沙漠、沙地还成为一处处工业园区、村镇,孕育着发展的希望。乌审旗乌审召镇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过去,这里黄沙漫漫,全旗最大工业企业的原料来源——碱湖,几乎被流沙吞噬。如今,占地6万亩的沙窝子已成为草木繁茂的园林式工业园,博源化工、中煤蒙大塑料等4户大型企业落户于此。园区占地3000亩的生态公园里,草坪如茵,花草芬芳,湖面上水鸟嬉戏,每天吸引着许多人前来散步观景。
苏里格、图克、纳林河,如今一批工业园在乌审旗崛起,落户的中天合创等大项目污水处理后回用,成为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典范。
上世纪90年代,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一带流沙肆虐。经过20多年治理,如今的独贵塔拉镇外绿林庄稼环绕、镇内绿树成荫。
“有绿色,就有希望。”独贵塔拉镇党委书记哈斯其劳说,随着旅游业、特色农牧业发展和伊泰、亿利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落户,独贵塔拉镇已经成为全市的工业重镇、经济强镇。(记者 李仁虎 任会斌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