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聚焦浙江发展现代林业经济系列报道之四
《中国绿色时报》2016年11月18日头版报道
青山=金山,浙江一亩青山种出万元钱 ——聚焦浙江发展现代林业经济系列报道·科技创新篇举世瞩目的G20杭州峰会上,浙江林业着实火了一把。那些富有科技含量、精湛而独具匠心的竹木工艺品,令参会者过目难忘。
G20峰会主会场四周墙壁上的巨型木制浮雕,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壮丽河山,它们由东阳工艺美术行业承担制作;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中,那把美轮美奂的背景折扇令四座叫绝,峰会所用扇子的扇骨选自6年以上的上等竹料;欢迎晚宴上使用的筷子,全都以浙江地产的珍贵红木小叶紫檀为原料……
林业制造之美,在于为世人提供极致体验。G20峰会的体验,正是浙江林业行业对产品与技术的匠心追求。如是追求,为林业崛起、林农致富铺就了坦途。
突出“三服务”,研创模式科技富民
浙江多山,林业资源丰富;浙商多智,林业产业蓬勃。
如同G20峰会上炫目的竹木工艺品一样,浙江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样有夺目光环。尤其是山区林农不断获得较高“生态红利”的故事,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林业具有基础性、弱质性等特征,以及长期受各种发展要素的制约,浙江山区经济发展仍普遍低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是全省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强省必须强林。浙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具体实践,是强林的重要推动力。
浙江林业针对林区资源禀赋,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生产实践和林农增收,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总结研创出铁皮石斛仿生栽培、薄壳山核桃高效生态栽培等十大模式,推动主导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结合,制定“套餐化”和“菜单式”技术方案,使林业实用技术接地气;组织实施“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推广3年行动,并将其纳入省、市政府年度相关目标责任制考核。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表示,山区发展空间广阔,科技富民潜力巨大,这一行动可以让山区林农尽快掌握致富的“金钥匙”,为助推现代林业经济发展和“两美”浙江建设奠定根基。
乐清市是行动的有力践行者,近年来,积极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把铁皮石斛产业作为发展林业生物产业的重点,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目前全市已种植铁皮石斛1200亩,尤其是种苗高效繁育、林下生态栽培、规范化种植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在乐清,不止林农的种植热情高涨,颇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也跃跃欲试。其中,东亚石斛开发有限公司突破了铁皮石斛单一依赖恒温培育的瓶颈,种子得以在自然环境下萌芽;雁荡山康来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创新树下附植、岩穴栽植、林下盆植的立体栽培模式,保持了铁皮石斛野生的纯正品质;灵岩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探索了崖壁仿生种植方式,扩张了种植范围。
据浙江省林业厅统计,去年全省推广十大模式种植面积达22.5万亩,总产值为26.6亿元,增收11.2亿元,“一亩山万元钱”的目标正处处显现。其中,重点山区县50%以上的林农增收来自林业。
织好“三张网”,构建推广示范体系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关乎全民福祉。
然而,我国当前的林业经营主体多为独立、零散的小农家庭,不仅生产方式有别于组织化、专业化的工业生产,林农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也有别于产业工人的整齐划一。因此,林业科技的转化和推广尤为艰难。
浙江是如何将“一亩山万元钱”的模式广植于山区的呢?如何让林农快速看得懂、学得会、干得成呢?
林云举介绍,浙江的秘诀就是织好“三张网”,构建科技推广体系。
织好推广队伍网。建立省、县、乡、村4级联动的林技推广网络;成功开发并运用“互联网+”林技通服务平台;通过聘用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派遣林业科技特派员、组建农民讲师团等形式,架起专家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解决十大模式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织好技术服务网。通过开展林业科技周、林业科技下乡、十大模式技术培训班等,累计培训林农30万人次;运用全省677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派遣2283名责任林技员,实行联村、联户、联地块,手把手、一对一地指导帮扶,实现林业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
织好科技示范网。以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专业示范村、示范户为载体,建设十大模式示范基地;通过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个基地科技示范行动、不定期组织召开现场会等,树立一大批高效集约的示范典型,形成不同模式的科技示范网,已建成示范基地580个。
浙江省林业厅党组成员陆献峰说,示范带动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拓展林业产业发展平台,以产生区域品牌效应和空间集聚效应。
也就是说,浙江林业正在选择不同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功能要求的区域,开展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以整合提升现代林业园区和林业产业集群。示范区是绿色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建设示范区的目的就是探索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以吸引资源、资金、优质企业、优势产品聚集,推进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引领全省现代林业迈向新高。
陆献峰表示,浙江省将对示范区采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将其打造成建设空间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管理机制完善、科技水平先进、综合效益突出、带动林农致富的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
推进“三创新”,放大致富创富效应
随着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一亩山万元钱”的效应正逐渐扩大。日前,《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在安吉县采访时看到,浙江永裕竹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竹地板、安吉正源塑木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户外建材、浙江耕盛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竹笋食品,均饱含科技元素,富民效应明显。
永裕竹业针对竹重组材生产中劳动效率低、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的现状,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攻克了竹重组材连续化生产关键的技术,并研发了相关设备,使竹重组材可以大规模应用于建筑和家具领域;正源塑木拥有专利30多项,产品已通过国内外多个机构的检测,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耕盛堂通过技术突破,创新了竹笋保存技术,能让人们在春天品尝到竹笋冬天的味道……
谈及产品进入G20峰会的历程,永裕竹业董事长陈永兴难掩激动之情,连呼“创新”给力。他坦言,公司连着农户,一荣俱荣。
林云举表示,创新是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浙江不断放大科技富民效应,通过创新林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起了质量追溯、企业诚信、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林产品安全监管模式,在标准化建设中迈出了重要步伐;通过创新林业“三产”融合机制,加强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新业态,形成了主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特色化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创新林业经营体制机制,大力推行林木股份制、林地股份制和家庭林场3种新型经营体系,引导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规模化建设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浙江的实践再一次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首先是科技创新。可见,只有永远保持创新进行时的状态,创新才能更接地气,才能利于企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的“正能量”。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浙江林业系统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6项,授权专利101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农村居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3219元。(作者:本报记者 吴兆喆 王淳 何晓玲 本报通讯员 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