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浙江样本

09.09.2016  22:18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发源地,浙江先行先试,全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调整发展方式,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一名河长、一户人家和一家企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浙江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努力。

   安吉余村一户山里人家的转型

  夜幕降临,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庭仙农庄里,异常热闹。

  “双休日根本没空房。淡季入住率也有五六成。”庭仙农庄“庄主”胡冬庭说。

  跟着胡冬庭在村里闲逛,只见村庄绿草茵茵,溪水清澈见底,空气格外清新。“别看现在的余村山清水秀,20年前完全是另一种面貌。”胡冬庭说。

  上世纪90年代,依靠山里优质的石灰岩资源,这里成为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当时全村280户村民,一半以上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村委会主任潘文革介绍,依靠村里的3座矿山和一家水泥厂,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

  “1984年,我进了村里的水泥厂上班。”胡冬庭说,工作几年间,他认识了同厂的汪月仙,两个人渐渐走到一起。虽然拿着不低的工资,但村里的环境却越来越让人担心。汪月仙的家就在水泥厂对面的山上,她说,记忆中,那时矿区烟尘漫天,整个村的人不敢开窗户,村里患呼吸道疾病的人逐年增多。

  一边是高收入,一边是高污染,面对这个日益突出的矛盾,余村人终于作出决定:从2003年起,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补上这笔生态欠账。

  水泥厂关停之后,胡冬庭选择做个体户——在附近一带做钢结构方面的小生意,但生意并不好。

  胡冬庭家位于荷花山漂流出口处,2013年,看着村容越来越漂亮,外来游客越来越多,胡冬庭下了决心。他向亲戚朋友借了钱,将自家三层楼的农房重新装修,改造成有14间客房的农家乐。2014年8月,庭仙农庄正式开业,胡冬庭四处取经,儿子胡润凯则利用网络资源、微信营销,帮助庭仙农庄渐渐打开了局面。

  现在,28岁的胡润凯不仅是店里的小老板,也是掌勺的大厨。他将当地土菜和时尚口味相结合,烧出独具特色的农家菜,帮农庄打响了品牌。“大学毕业后,我原本留在县城工作,眼看家乡名气越来越大,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就回家与父母一起经营农家乐了。”小胡说,他特意向一位老师傅拜师,成为一名手艺出众的厨师。

  “生意越来越好,我们享受到绿色发展的甜头了。”汪月仙说,农庄的蔬菜都是自家种的,一年营业额超过50万元,在家门口就安居乐业了。

  “大山里的余村,发展就要靠生态旅游和农家乐。”潘文革说,十几年来,余村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子走,休闲旅游产业逐渐壮大,农家乐发展迅速,乡村游日益红火。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99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75万元,余村完成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蜕变。

  不久前,3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余村,走入庭仙农庄学习制作竹筒饭。来自澳大利亚的Bruse说,村里满眼绿色,非常漂亮,这样的村庄今后会更美好。

   柯桥一家印染企业的重生

  8月底,第二次来到绍兴市柯桥区蜀风印染纺织有限公司,一进大门,就被眼前焕然一新的面貌吸引了。原先陈旧破败的厂房,外墙被粉刷成温暖的橘红色,搭配纯白的窗框,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素雅。

  两年前挤占厂区道路的杂物和违法建筑也不见了,宽敞了许多。道路两侧,摆放着绿色植物,墙面上每隔几米,挂着一块块造型别致的数码印花布,颇有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布就是我们公司生产的。”公司董事长孙克勤笑着迎出来,拍着胸脯说:“你看,现在我的企业已经‘零违建’了。”他指着路面感叹,“要在去年,汽车还不能开进来,一路上不是违建就是成堆的布料,今年才像样了。

  孙克勤50岁出头,身材高大。和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一样,他皮肤黝黑、手掌粗糙,待人十分热情,一开口就滔滔不绝。

  30年前,乡镇企业在柯桥兴起,许多企业选择在离村仅几百米的地方建厂。2009年,孙克勤买下了这家原属村集体的企业。

  “这里当初就是一个破厂,每幢楼都是破旧的。”孙克勤说,总共2万平方米的厂区,竟有违法建筑8000多平方米,私搭的小厂房、钢棚随处可见,厂房屋顶还是竹木面板和油毛毡,破烂不堪,还有火险隐患。

  前几年,孙克勤一直心中纠结:一方面,违法建筑毕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小便宜”;另一方面,他几乎每晚都提心吊胆,生怕一个火星就“火烧连营”。“厂房离村里这么近,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敢想象啊!”孙克勤说。

  今年上半年,面对产能过剩、安全隐患多、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的传统印染行业,柯桥区开展“亮剑行动”。经深入排查,关停70家、整治100多家印染企业。占全国印染产能三分之一的柯桥,一下子削减了约30%的产能。

  孙克勤的蜀风印染纺织有限公司也在整治名单之列。“不瞒你说,刚开始我都哭过,心疼啊。”孙克勤说,近万平方米的钢棚说拆就拆,印染产能下降20%,“像用刀在剜我的心一样。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一想,孙克勤却释然了,也想明白了:传统印染产业“野蛮生长”,工艺和技术水平不高,低价竞争恶性循环,利润越来越薄,发展空间越缩越小,前面就是一条“死胡同”。

  “长痛不如短痛!”一直在“装睡”的孙克勤醒了,似乎突然有了勇气。他投入近千万元拆除违建、整治环境,按最新的环保要求更新设备,运用先进的数码拔染印花工艺,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弥补产能下降的损失。

  很快,厂区面貌有了大变化。“看到整治一新的新厂区,我再也不想回到过去了。”孙克勤说,清扫车间垃圾那几天,他雇了9台拖拉机,才把累积多年的垃圾清理完。

  似乎想把心里的喜悦传递给更多人,孙克勤在办公室放了几块展板,展示厂区整治前后的对比效果。如果有人来参观或客户来洽谈,他都会拿出来展示一番,经常挺着胸膛自豪地介绍,“以前藏着掖着,生怕客户上门一看就跑了。现在厂区这么美,工艺这么好,回头客越来越多了。

  当然,开心的不只是孙克勤一个人,员工们干活也更带劲了,因为这样的企业,才能让他们看到更好的未来。

  “以前曾有客户跟我说,这样的工厂怎么能生产好产品?这让我很憋气;现在他们说,这样的工厂生产的产品怎么会不好?这让我很提气。”孙克勤说,没想到这次壮士断腕的举动,真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关键的是企业发展可持续了。

  孙克勤拿起一块正在加工的棉布说,加工这块同样质地的布料,“蜀风印染”的加工费是每米4.8元,普通印染厂的加工费只有每米1.35元,“这就是效益!

   浦江从污水横流到全境可游泳

  郑燎原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石马溪了。

  郑燎原是浦江县浦阳街道办事处主任,也是石马溪的河长,看着水里绿油油的菖蒲,远眺前方的翠湖湿地公园,他的脚步像心情一样轻快起来——这个夏天,对他和浦江县而言都意义非凡。

  今年8月,这个曾经聚集2万多家低小散加工点的“水晶之都”,实现全境河流“可游泳”,全县51条支流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而石马溪,是最后4条达标的河道之一。

  “心里这块悬着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担任河长以来,郑燎原沿着这条2.5公里长的河道至少巡河数百次,沿岸的每个排污口“闭着眼睛也一清二楚”。从2013年起,他见证并参与了浦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绿色蝶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水晶加工成为浦江的富民产业。但低小散的产业特色、全民投入的加工氛围、高污染的环境代价,使全县577条大小河流中,90%沦为垃圾河、黑臭河。

  石马溪流经5个水晶加工村,沿岸聚集7000多人口,村庄没有截污纳管,污水直排入河,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是浦江污染最重的河道之一。

  在不绝于耳的机器轰鸣声中,当时在县委办工作的郑燎原和同事走访村里的加工作坊。本以为村民舍不得这一产业,会对水环境整治有意见,但出乎意料的是,众多受访者对环境问题忧心忡忡,迫切希望改变“坐在垃圾上数钱、躺在病房里花钱”的现状。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浦江人终于意识到青山绿水的可贵,必须对现状进行改变了。

  2013年,浙江在浦江打响全面治水第一枪!

  郑燎原主动请缨,要求担任石马溪水质提升攻坚阶段的“编外”河长。

  那段时间,干部们一次次上门沟通,帮助村民解决整治、转产、就业等问题,全县13860名公务人员中,至少有1.1万人参与。“其实村里的环境现状,比任何道理都有说服力。”郑燎原的笔记本上,列着当年常问村民的几个问题:你小时候在河里游过泳吗?为什么田里不能种庄稼了?这里还是你记忆中的家乡吗?

  低头、沉默、叹气,村民的心结慢慢解开了。白林村党支部副书记吴红专率先拆了自家的3层违建楼房,又把每年缴税近200万元的水晶包装加工厂拆了。村民赵宗喜跟着拆了经营多年的厂房,其他村民也陆续腾空厂区。

  房子、厂子拆了,村民们虽心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向往。

  污染源断了,紧接着是漫长而艰巨的治水攻坚战。

  和郑燎原同时在战斗的,还有33名县级河长、68名乡镇级河长、250余名村级河长和600余名护水员,他们织就了一张严密的治水网。

  渐渐地,水变清了,河道又 变得岸美水绿。洗去污垢的浦江,露出青山碧水的容颜,但群众仍有担心,治水能否长效,水质污染会否反弹?郑燎原也在思考:针对百姓的疑虑,河长怎么履职?

  去年一个雨夜,郑燎原突然接到群众举报,称东溪县府东门段河面出现大面积黑色污水。挂断电话,他二话不说穿衣出门,妻子开车载他前往现场,两人实地检查发现情况属实,急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郑燎原联系环保部门勘察,发现沿岸并无偷排漏排情况,是大雨把垃圾冲到溪里。但他还不放心,当天又沿着东溪细细走了一圈。

  这场大雨,也使郑燎原的目光聚焦河岸:如何美化河岸,让水岸良性循环?身为河长,他立即协调城管、林业、水利等部门,沿着东溪种植绿色植被,并沿东溪建起东山公园,步行道穿梭园林,亭阁掩映树林翠竹之间,成了观光休闲去处。与东山公园相呼应的,还有西山公园、翠湖湿地公园等一批新景观。

  功夫不负有心人。浦江这个曾经环境卫生满意度在全省倒数第一的县,治水换来山清水秀,乡村旅游迅速崛起。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415万人次,同比增长95.6%。(转载自: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