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浙东绿肺”畅快呼吸,让“生态花园”光彩重现

02.04.2019  15:10

林业专家向四明山镇群众介绍利用香榧开展生态修复的好处。(唐严 摄)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深秀谷景色宜人。(周思聪 徐欣 摄)

  阳春三月,万物苏醒。沿着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蜿蜒起伏的山路一路前行,视线所达之处,只见火红的枫树、淡粉的早樱,一片又一片,绚烂了四明山的春天。

  然而,曾经的四明山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因为经济效益好,加之山区土地少,当地花木种植逐渐从缓坡地向陡坡、险坡地发展。大量茶园、竹林被砍伐,改种经济型花木。由于花木产业的过度开发,四明山生态问题逐步暴露,森林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污染,自然景观也因此受到影响。

  四明山区域是浙东地区最大的“绿肺”,是宁波最主要的生态涵养区和饮用水水源地,其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为了保护“浙东绿肺”,2013年以来,宁波市对坡度25度以上禁止开发区花木地进行了生态修复。2015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四明山区域建成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地、绿色生态农业基地、长三角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6年过去了,四明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一轮四明山生态修复有何举措?

  生态系统日渐脆弱

  补偿机制尚未建立

  作为绿色,生态涵养区,四明山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特殊的功能定位,限制了这一区域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转换和重建任务艰巨。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这一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功能区,农民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滞后、就业转换难度大。同时,农产品深加工比重小,资源型、原料型产品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发挥其带动作用。

  山区农户基本以种植花木为主。为了保证成活率,花木在移栽、运输过程中必须打泥球。前几年,因苗木的大量出售,大批表层土随花木泥球被挖掉。2009年,四明山镇销售花木145万株,每株按带40厘米直径土球计算,一个镇一年就流失表土约5.3万吨。当年,市水利局遥感监测显示,四明山区域13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25%以上。

  产业退出不易,森林恢复更难。截至2012年,种植在坡度25度以上林地的花木有3.4万亩。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农户未经审批就垦山种苗木,生态保护违法事件屡有发生。花卉苗木的广泛种植,使原有的水渠设施、山塘水源、灌溉水路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而花木培育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则会造成面源污染,影响城市饮用水质量。

  另外,专家们也指出,四明山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呈现多样性,基质岩石结构松散,抗风化能力不强,如果遇到突发降水和大暴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近些年,由于人工扰动、植被破坏及林分质量的降低,导致四明山森林生态系统作用和功能减弱,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四明山区域的发展对于全市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许多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相关区县(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在涵养四明山生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生态补偿标准偏低、区县(市)之间补偿标准差异显著、政策内容重复交叉、政策后续配套不足、耕地保护补偿缺失等原因,四明山生态补偿机制尚未真正有效建立起来。

  新一轮生态修复

  探索可推广样本

  近年来,宁波市持续推进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修复工作,严禁毁林开垦。各级政府在四明山区域分类规范森林资源开发、推广种植乡土珍贵树种、开展套种补植造林修复等工程,恢复森林植被,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提高饮用水源地水质,促使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经过连续6年的努力,目前四明山区域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7.5%,森林蓄积量404万立方米,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在Ⅱ类以上。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生态修复3.4万亩,新增生态公益林20余万亩。

  宁波市针对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的具体做法是:划定区域,分类修复;制定标准,规范修复;出台政策,促进修复。同时,实现产业转型,推出生态补偿政策;套种造林、退花还林,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现代林业园区;推进森林步道、森林美化彩化、景观林和森林民宿建设。

  “上一轮的森林生态修复为期5年,主要是套种造林、留树育林,解决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问题,但森林生态系统仍不稳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进产业提升,并发展替代产业。推进产业提升,就是以减量化、精品化、高附加值为方向,引导花农发展精品长线花木产品;发展替代产业,就是要发展森林旅游,实现山区经济从“卖花木”到“卖风景”的转变。

  2018年起,四明山实施新一轮森林生态修复行动,为期3年。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花木地流转和产业转型,使3.4万亩禁止开发区花木地全面退出花木经营,并培育为高质量森林。同时,结合全省“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2016-2020年)”,对套种地块实行美化彩化珍贵化,适当补植速生常绿树种,提升森林质量。

  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总督察林伟平告诉记者,四明山森林生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宁波市将按照因地制宜辩证施策、统筹资源综合施策、立足长远科学施策的要求,推进森林生态修复,在复杂的森林生态发展中,探索可以推广的样本。“未来,我们将以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创建集休闲体验、健身疗养于一体的森林氧吧小镇。着力在森林步道、森林美化彩化、景观林建设和森林民宿建设等4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四明山区域从‘卖花木’到‘卖生态’的转变提供样板和示范。”林伟平说。

  坚持绿色发展

  引领乡村振兴

  为推动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宁波市设立了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重点用于增加区域生态公益林补偿、下山移民补助、行政村生态保护和运行补偿等。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等投资建设。

  在划定生态红线的同时,各地探索花木地套种茶叶、香榧、银杏、百合等,以经济和生态树种一步步代替花木,既能恢复青山绿水,也利于山区农民生计。余姚市的大岚、鹿亭等乡镇充分利用四明山区域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扶持项目政策,以村为单位推进生态修复;奉化市积极实施产业外迁计划,鼓励大户带小户联合去外地发展,培育花木生产新的总部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姚四明山镇种了大批红豆杉和香榧,在为四明山复绿的同时,也能给当地农民创收。该镇副镇长丁东青介绍,镇里已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完成生态修复1.2万余亩。其中,2012年至2014年为珍贵树种造林项目,主要以林间套种红豆杉为主。从2015年起,该镇创新推广香榧、红豆杉混合套种模式,受到村民欢迎。

  香榧树的果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该镇投资500万元,建立了总面积近500亩的5个香榧示范基地。

  “听说这两年一棵香榧产果加工后能赚到1000元钱,我今年一口气补种了500棵,很快还能拿到镇里的补助呢。”76岁的北溪村农民卢寿昌开心地说,“有了生态修复的好政策,香榧真的成了香饽饽,我们以后可以靠种树发财了!

  此外,优选优育出来的红豆杉新品种“南峰一号”,其枝叶的紫杉醇含量是普通红豆杉的数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据介绍,四明山镇冷水坑的红豆杉基地已经对接了江苏无锡的高科技制药企业,与厂家签订了红豆杉枝叶的采购协议。   

  曾经以花木种植为主的奉化溪口西坑村,目前改种了香榧、红豆杉、银杏等树木,小水库变清了,村民喝上了干净水。“2014年,我们村带头签约退花还林时,村民都不理解,为此还连开了6次会。现在大家终于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忠激动地说,如今村民依靠旅游业有了新生计,300多名村民“下海”了,有的拿着失地保险去旅游公司打工,有的就在村里停车场当收费员,还有的当起了民宿老板。“村里有了停车场、饭店,还建起了小商场,村集体一年轻轻松松收入80多万元,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宁波日报 记者 徐欣 通讯员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