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发展给云和瓯江帆船制造带来新机遇
八百里瓯江,发百山祖,自云和紧水滩折道东北,纳松阴溪、好溪,取道东南,过青田,下温州,入东海。
自紧水滩沿江而下约30公里,有一依山临水的小村名滩下,隶于云和县石塘镇。
甫至村口,“砰砰砰”铁钉入木声传来;寻声而近,扑来阵阵樟木香。在一幢民房的一楼,一条业已成型的小舟横在大厅,一个个子不高、两袖挽起的师傅正在忙着刨一块木料,神情专注。
师傅名叫徐行顺,18岁开始学造船,已从业42年,在瓯江上下游都有了名声。
“现在在造的这艘船是一位文成的客人预订的。”作为瓯江帆船制造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徐行顺的话语间充满了自豪感。
跑船造船富甲一方
老徐的自豪是有“资本”的。
八百里瓯江横亘浙南。从上游的庆元香菇、龙泉青瓷到下游的温州海鲜,山与海的交织产生了大量的货物贸易。水流充足、落差平缓的瓯江,成了这片高山绵延区域内绝佳的运输大动脉。
瓯江帆船有长17米的木帆船和长7米的小木船两种。前者有帆,是沿江跑货运的首选;后者无帆,一般用于短途代步。据《云和县志》记载:1936年,云和沿瓯江11个乡镇有木帆船813艘;到上世纪80年代,徐行顺老家这个人数不到80户的小村就有木帆船120多艘、小木船100多条。
“我们村里的小伙子一满18岁就有自己的一条木帆船,一人一船、十船一帮,沿着瓯江跑货运。每条船一年的收益是种田的五六倍!”老徐笑着说,滩下村那时候的富裕可以通过当时流传的一个故事做印证:云和县城有户人家有待嫁的闺女,媒人上门时只说了句小伙子是滩下村的,女方父母二话不说就把婚事答应了下来!
如此火热的航运催生了造船业的发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仅滩下村就有5家造船作坊,每家每月可造木帆船三四艘。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丽水瓯江造船厂成立,老徐的父亲徐时兰到厂里上班。厂里有40多个造船师傅,20多个学徒,每年可以造木帆船三四十艘,修补船只的活计也是一个接一个。
那时的老徐常听跑船的人谈天说地,说其他地方造船都是苦差事,但老徐他们的船厂却过得很滋润:“我父亲技术好,拿的是厂里最高的工资,每月37元;我在厂里两年学徒期满后,工资涨到每月30元。”而那时候的猪肉价格是6毛钱1斤。
百年技艺代代相传
千百年的造船历史,让瓯江帆船的制作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艺流程。
老徐家的造船技术传自于他的外公——云和县石浦村的“船王”张冈昌:“我外公兄弟4人,都以造船为业。他的技术从碧湖镇人汤云龙那里学的,后来在龙游县、大港头镇等地办过船厂,据说每4天就可以造一艘大木帆船出来。我父亲一开始在船厂帮忙,边帮边学,很快掌握了造船技术。”
由于瓯江流域特殊的天文、水文情况,瓯江帆船有着自己的技术特点。
“从上游下去,一路顺水。涨大水的时候一天可以到温州。回来的时候,海风沿着江面往上游吹,可以张帆借力。所以船上的桅杆和帆布都是可以拆卸的。”老徐介绍说,这些桅杆一般高4.5米,选直径10厘米左右的老杉木;帆布是买来的“粗洋布”,长4米,宽1.2米。
船是跑船人的身家性命,选材是造好船的关键。老徐围着大厅里的小船,一一介绍:船底中间一块“牙脚”板,要选50年以上的樟木或松木,直径不能小于30厘米;“转水”“漂板”“龙槽”3块从船底依次往上安装的舷板要选60年以上的杉木;船首、船尾各一块叫“斗金”的挡板,船腹的3块横隔板总称“三梁”,“三梁”之间还有3根“撑子”,都要用樟木或苦槠木;用来连接“三梁”和船身的构件叫“马腿”,用3至4厘米厚的樟木,且由于这个构件要与船身严丝合缝,加工最是费时。
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到处堆放着木料,满地刨花。两根4米长的杉木顶在天花板与木船的首尾之间。“底板前后两头要向上弯起。在室内造,我就搞了两根木头在‘牙脚’的上下两面来撑弯、固定,如果在露天,上面就得各压一块三四百斤重的大石头。”老徐比划着说。
到如今,老徐已经造了2000多条大小木船,没有一艘被客户退回来重新加工。
绿水青山白帆点点
正在说话间,一位叫王汉强的客人过来看船。王汉强住在隔壁的岭足村,村子边上有一个水库。王汉强就出租小木船给前来游玩的人,每个月租金收入近万元。
“我现在有20条木船,都是在徐师傅这边打的,以后估计还得加。”王汉强翘着大拇指说。
大概30年前,由于紧水滩水库等的建设,瓯江下游水位下降,已不适合大型船只往来;陆路交通的提升,更让水运一蹶不振。瓯江船帮四分五裂,“造船师傅不能造房子及家具”的行规,再也阻止不了造船师傅纷纷转行。
“画舫冲寒晓渡江,淡烟笼水碧茫茫。”老徐说,10年前,瓯江沿岸的绿水青山渐渐引来了游客,木船生意慢慢“水回帆转”,有几个年轻人跑来跟他学手艺。如今,他在同县龙门村的徒弟饶文武也带出了徒弟,瓯江帆船制作技艺有了第六代传人。
近年来,在丽水举行的大小摄影比赛中,以瓯江帆船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常常问鼎大奖,也给老徐打足了“广告”。去年8月到11月,一个做旅游的老板包吃包住请他在大港头镇打了5条大木帆船,仅此一项就给老徐带来了3万元的收入。
离开时,记者发现老徐家门口有一块表面灰白、磨得平滑的大石块,他说那是用来制作填塞舷板缝隙的桐油石灰用的。桐油、生石灰、细如发丝的竹篾丝,按一定比例拌匀,放进蛇皮袋,放在石块上用棍子连续敲打两个多小时使之匀实方可使用。瓯江上的旅游和木船之间的关系就如桐油石灰一样,都要有多种成分,都要经过时间的磨合,最后成为浑然一体。
时雨朦胧,溪清如玉,两岸山峦叠翠;岸边六七叶通体黑色的小舟搁桨自横,点活了美景。(见习记者 金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