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应新常态 发展进入新阶段——临安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临安经济负重前行,迎难而进,在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稳步推进“四区”建设,积极开展“三个年”活动,坚持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抓手,着力提质增效,经济运行总体呈现 “平稳趋好,转型加快,民生改善 ”发展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处于合理运行区间,经济“新常态”已经来临。
一、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前三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表
指标 | 单位 | 前三季度 | 与上半年增幅比 | 与上年同期比 | 完成计划% | 排位 | |
绝对值 | ±% | ||||||
GDP | 亿 元 | 310.01 | 8.2 | 0.5 | 0.2 |
| 3 |
农业总产值 | 亿 元 | 42.85 | 6.2 | 0.7 | 0.9 | 78.4 | 3 |
规模工业总产值 | 亿 元 | 489.58 | 5.9 | 0.1 | 4.7 |
| 5 |
规模工业销售产值 | 亿 元 | 480.68 | 5.4 | -0.4 | 3.6 | 67.1 | 5 |
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 | 亿 元 | 164.79 | 21.6 | -5.8 | 6 |
| 6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 元 | 124.43 | 15.5 | 1.6 | -3.6 | 63.2 | 6 |
工业性投资 | 亿 元 | 31.42 | -28.5 | 4.7 | -38.9 | 42.9 | 7 |
工业用电量 | 亿千瓦时 | 16.52 | 0.4 | -0.6 | -3.2 |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 元 | 94.61 | 11.8 | -2.0 | -4.4 | 69 | 3 |
财政总收入 | 亿 元 | 41.58 | 8.8 | 0.8 | -1.3 | 79.1 | 2 |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 亿 元 | 22.98 | 10.1 | 1.2 | -0.5 | 81.5 | 2 |
旅游景点接待人次 | 万人次 | 332.69 | 4.6 | -1.0 | -1.4 |
| 6 |
旅游景点门票收入 | 万 元 | 11562 | 1.4 | -2.2 | -8.6 |
| 7 |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 | 亿 元 | 424.38 | 12.9 | -1.2 | 3.7 |
| 1 |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 | 亿 元 | 343.98 | 2.7 | -3.0 | -5.5 |
| 7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1389 | -83.9 | -22.6 | —— | 7.6 | 7 |
到位内资 | 亿元 | 55.14 | 33.1 | 39.4 | 29.7 | 84.8 | 6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101.4 | 1.4 | -0.1 | 0 |
| 1 |
出口 | 亿美元 | 11.61 | 9.3 | -1.7 | 4 | 72.9 | 4 |
规模工业增加值 | 亿 元 | 84.29 | 9.5 | 0.2 | 5.5 |
| 1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0316 | 10.4 | 0 | 0 | 80.7 | 3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617 | 11.3 | 0.2 | 0.8 | 85.6 | 4 |
1 、完成进度看,进度普遍偏慢。 上述22项指标中,12项指标对照年初目标,有6项超额完成75%的时间进度,有1项指标增幅接近时间进度,有5项指标与进度计划有差距。
2 、累计增幅看,增长多于下降。 在22项指标中,20项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有2项增幅出现下降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10项指标出现回落,12项指标出现回升。
3 、环比增幅看,回升多于回落。 与上半年相比,我市经济在困难的局势下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态势,一是12项指标增速处于回升;二是主体指标缓慢回升,尤其是规模工业销售产值、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体指标。
4 、周边排位看, 靠前少于靠后 。 根据目前指标排名,靠前的有9项指标,居中的有3项指标,10项指标属于靠后位置。与上半年比较,靠前指标减少2项,居后指标增加3项。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经济总体呈现平稳有升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一是市委、市政府狠抓经济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开工和实施;二是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决战三季度,冲刺四季度,实现全年红”目标,严格贯彻落实年初各项工作举措;三是全市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抵御经济下行的成果。总体来看,在国外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样的运行态势是符合我市实际的,与杭州市及周边的发展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二、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1 、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调整。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拉动经济的 三 驾马车在逐渐调整。从投资看,三季度在服务业投资带动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下逐步回升,1-9月增长15.5%,为今年最高增速,但依然慢于2011-2013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明显下滑。1-9月工业性投资下降28.5%,持续负增长的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扭转;同时房地产投资仅增长1.4%,与一季度40%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两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1%,投资增长凸显乏力。从消费看,虽然严禁公款消费和补贴政策抽离挤出了消费“水分”,但依托通讯、汽车、家电、百货、商场、石油、网销和食品等行业的“平民化”消费模式却更加稳健。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8%,高出杭州市2.7个百分点,和余杭并列七县(市、区)第三位。从出口看,一方面受益于全省扩大出口政策刺激;另一方面传统市场欧盟快速增长和美国需求回升以及东盟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高需求,1-9月出口增长9.3%,比1季度提高4.8个百分点。
2 、经济创新的驱动力在持续。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我市抓住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科技创新,工业企业的内生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充沛。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8.3%,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转化为科技成果成效显著。二是两项占比稳步提升,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64.79亿元,增长21.6%,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速15.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33.7%,规模工业高新技术销售产值占比56.4%,两项占比均居杭州七县(市、区)首位。三是专利增长依然较快。前9月,我市专利申请量1236件,授权量1128件,授权率高达91.3%,在经济形势放缓的情况下依然持续稳步增长。
3 、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在增强。 一是增收带动民生改善。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1-9月,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实现41.58和22.98亿元,分别增长8.8%和10.1%,两项收入均居杭州七县(市、区)第二位。财政增收的同时民生支出明显增强,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7.21亿元, 同比增长16.9%,高出公共财政支出3.1个百分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72.1%。二是社会保障稳步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比上半年回落0.0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7779人,比上半年增加81人,安置就业3126人,比上半年增加21人,CPI增长1.4%,总体保持平稳。三是农民增收快于城镇居民。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增收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在今年增收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前三季度依然延续这个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16元,增长10.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17元,增长11.3%,快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9%和9.8%,连续跑赢GDP。
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专家学者认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二是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升级,四是风险防范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我市来看,基本符合。
1 、经济预计持续中速增长。 2012年,我市经济结束了连续13年2位数增长模式,开始进入了个位数中高位增长。2012年增长9.8%,2013年增长9%,预计今年9%以下。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总量持续高位增长后必然面临回落,随着资源、环境、政策和人口等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必然难以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经济预计将在7-9%左右浮动。
2 、增长模式出现“新变化”。 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扮演重要角色。2011、2012、201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6%、21.6%、19.2%,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呈现递减的趋势。今年1-9月增长15.5%,投资增长疲态尽显。从消费情况看,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3%,高出杭州市1.8个百分点,2013年同比增长16.1%,高出杭州市3.1个百分点;2014年9月,在严控公款消费的背景下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61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出口情况看,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以及欧盟、美国、中东市场的复苏,我市出口形势逐渐好转。2012年出口总额(美元计价)同比增长2.4%,2013年同比增长14.9%,2014年9月同比增长9.3%,增幅稳步提升。
3 、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依次为8.7:55.1:36.2,与2012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1和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3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力度加大,2013年实现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上年的1.91%提升至2.07%。企业创新产出效率提高,2014年1-9月全市实现新产品产值164.79亿元,同比增长21.6%,明显快于工业产值增速。
4 、各种风险矛盾突出。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明显下滑,2014年1-9月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处于低位徘徊状态,增速逐月走低,银行贷款意愿减弱,更趋保守,企业“两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对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加上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费用支出增长较快,企业资金链风险易发。
四、矛盾问题依然突出
1 、完成计划压力增大。 1-9月,在季度监测的指标中仅有4项指标超时间进度,分别是到位内资完成84.8%、农业总产值完成78.4%、财政总收入完成79.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1.5%;二是有6项指标与时间有差距,工业性投资完成42.9%、出口额完成72.9%、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完成67.1%、固定资产完成6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9%、实际利用外资完成7.6%,与时间进度分别相差32.1、2.1、7.9、11.8、6和67.4个百分点。
2 、动力减弱下行承压。 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关键和重点,但在内外市场的双重影响下,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土地、资金、资源、劳动力等基础要素成本都在上升,在经济调整,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主要指标增长动力减弱。一是高基数未能消化。2011-2013年,我市规模工业销售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17.5%和19.5%,支撑GDP年均增长9.8%,高速增长带来的是高基数,尤其是临近年关,翘尾因素比较突出。二是新增企业寥寥无几。今年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均新增4家企业,与往年相比明显减少,总量对全市拉动不会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面临项目少和推进慢双重制约,我市主要产业增长动力减弱,经济下行承压。
3 、节能降耗压力集聚。 前三季度,我市能耗控制总体较为平稳。1-9月,全市各镇(街道)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6.28万吨标准煤,占2014年总控制目标的72%,快于产值进度4.9个百分点,但四季度节能降耗压力集聚,用能形势预计将有所反弹。一方面能耗基数偏低。四季度规上扣除电力能耗部分占全市比重为16%,因此四季度能耗下降的空间相对很小;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用电面临回升。三季度受益于天气影响,城乡居民用电增速与上年相比呈现逐月回落态势,为三季度能耗控制带来一定的利好,但四季度随着天气转冷,城乡居民用电形势面临回升,势必对能耗降低形成制约。
五、趋势建议
国际环境。 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创新高, 8 月工业产出月率增长 1.0% ,比上月回升 0.6 个百分点,好于预期 , 经济回升势头得到确立。 受法国和意大利拖累,欧元区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欧元区综合PMI产出指数连续14个月位于枯荣线上方,但8月综合PMI较7月的53.8%降至52.5%,表明制造业及服务业活动扩张速度降至今年最低水平。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国内环境。 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三季度呈现小幅波动,但仍为今年以来次高点,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长7.4%,与上半年持平。其中当季增长7.3%,创近6年新低,略低于全年7.5%目标,平稳中仍面临下行压力。9月底,央行、银监会发布“央四条”,为楼市投下房贷政策松绑、贷清不认房、最低7折利率等购房利好,四季度,稳增长可能要回到首要位置,定向降准等微刺激手段将重新发挥效用。
1 、夯实工业基础,注重提质增效 。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注重提质增效,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以“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措施倒逼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促进产业转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抓好新单位摸底排查。通过组织乡镇摸底,摸清有无新增单位进来;另一方面加强通报督查,每月数据及时通报给市领导和镇(街道)主要领导,通过借助领导力量加强项目推进。
2 、培育消费市场,挖掘内需潜力。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新常态下要更加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深挖旅游品牌,促进旅游消费。把旅游作为重点来抓,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推介,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二是关注服务业新增单位。积极组织镇街主管部门摸排新增企业,确保一批新单位进来冲抵。
3 、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投资既能拉动当期经济发展,同时又形成未来的供给能力,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仍是新阶段工作的重点之一。一是以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发展承载力。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带动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强项目开工督查。根据市领导项目“包保”工程,及时让领导掌握最新情况,通过督导提升项目实施进度。三是以“浙商回归”工程为重点,打造民间资本投资主体。对浙商回归投资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企业投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