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是关键期——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教授
今天讲新常态,不是要否定过去的高增长,过去的高增长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今天依然追逐这种非常态的高增长,显然不现实,也不可持续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呈现出一个双向过程,既是一个全国31个省市去过剩产能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从走向新常态的要求来看,“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时期
今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全会主要议程将包括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而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表现如何也成为海内外市场预测机构的关注热点。“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将为多少?未来实现经济新常态有哪些对策和建议?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教授。
保证合理增长区间,
新常态不能被“贬化”
解放新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将表现如何,各方都十分关心。而谈中国经济绕不开新常态。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但我们发现至今对新常态依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增速降低就是新常态。对此,你怎么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表现为一种怎样的增速?
王战:中国经济新常态应表现为一种怎样的增长速度,是当下一个关注度高且非常重要的问题。
认识新常态要克服两种思想误区:一是盲目追求高增长。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10年以上的两位数增长,中国经济形成了一种惯性——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与GDP考核挂钩。但这种惯性思维已有所改变,假如今天去问地方官员,很多人已经不把两位数增长作为自己的政绩目标,这种想法的扭转,对转方式、改变粗放型增长是很有利的。二是认为增速下降就是新常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常态的一种“贬化”,也是不对的。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起草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说,现在下面有点把速度往下压就认为是新常态的倾向。后来,会议明确提出要认识新常态的问题,同时提出新常态的9个特征,以及提出了引领新常态的问题。这次会议对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进行了廓清,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新常态转折点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就速度而言,新常态应体现为处在一个合理的增长区间,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应当是有有效需求、有效投资的。什么是合理区间呢?
一般而言,经济运行呈现为几种状态:首先是非常态。非常态有几种表现形式,负增长是非常态,高速增长其实也是非常态。后者当然是一种相对好的非常态。我们都知道,没有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这种国际地位,以及应对世界经济波动的这些回旋余地。今天讲新常态,不是要否定过去的高增长,过去的高增长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今天依然追逐这种非常态的高增长,显然不现实,也不可持续。其次是常态。市场经济中的常态通常呈现为一种经济周期,即经济表现出繁荣—危机—衰退—复苏—再繁荣的循环往复。如果从经济长周期即50年来看,通常其中20年至30年是繁荣期、20年至30年是相对衰退期。在相对繁荣期,发达国家的年均增速大概在3.5%—4%,在相对衰退期,年均增速大概在2%—2.5%。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速通常再高一点。今天讲新常态的合理区间,首先应当认识常态是什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平均增速应该高于发达国家,且应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应该就是我们讲的合理区间。
“腾笼换鸟”,
新常态需要新方法去过剩产能
解放新论:今年中国经济形势有点偏冷。近期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1月—5月,煤炭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0%多,水泥、玻璃行业利润下降了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了36%。明年我国将进入“十三五”阶段,产能过剩是否会是“十三五”需面对的一大经济难题?
王战:经济新常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内涵:合理区间、结构优化、创新驱动,这三者彼此相连,缺一不可,不能只谈速度,不谈其他。其中,结构优化就涉及去过剩产能的问题。
对此需回答几个问题:一是要不要去过剩产能。通常没人会认为产能过剩好,但一个省真的要面对砍掉6000万钢铁、4000万水泥等过剩产能时,就会感觉到其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是如何去过剩产能,既能化解过剩产能,又能避免去过剩产能中出现失速等影响发展大局的问题。
观察我国众多城市近些年的经济表现可以发现:上海最早出现增速下降,但降到7%左右,就基本没有再往下降了;有一些省市增速则下降到5%—6%,一些省市甚至更低一点,但这些省市呈现出一个共性,就是产能过剩较严重。这里面就反映出一个经济规律,即市场经济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供大于求增速肯定是要往下掉的;但如果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的经济平衡,增速就不会一直下降。所以,尽管去产能的过程很痛苦,却是达到新的供求平衡、实现新的经济平衡必须经历的一步。
一般而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危机来化解产能过剩的,如工厂倒闭、关门等,通过一轮清洗,使经济走出衰退、走向复苏,进而在新的市场需求中走向新一轮繁荣。这是西方经济的常态。但我国不可能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顺应局部产能过剩的现状,尝试通过局部轮流减少过剩产能的方法,逐步实现中国经济整体新的平衡。如果“十三五”时期,以局部地区去产能的方式轮一遍的话,就基本上可以把中国的过剩产能消化掉,使中国经济逐步达到新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新常态。这种方法有助于将局部的速度下降控制在不影响大局的范围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像西方经济危机那样出现大冲击。
当然,光去产能不行,还应给去产能的省份更多政策激励。如能否对这些省份创新创业的政策更优惠些,对小微企业的减免税政策更放松些等。这样一头要求地方去过剩产能,另一头帮助其形成新的产品,面向新的市场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度过去产能过剩的艰难时刻,同时实现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总的来说,“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呈现出一个双向过程,既是一个全国31个省市去过剩产能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从走向新常态的要求来看,“十三五”时期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守住就业底线,
新常态具备很多政策工具
解放新论:假如去过剩产能,水泥、玻璃、冶金等存在过剩产能行业的职工怎么办?
王战:保障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位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常态的底线。就此而言,中央多次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国进城就业的新增人数在逐渐减少,但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还会继续向城市转移,所以我们必须还要保障就业。保就业,我国有许多政策工具,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制造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系数要更高。这两年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稳步上升达到48%左右,已经超过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未来,我国还会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国务院简政放权还要在去掉“费”这一块上下很大功夫,这些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在去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大范围的失业问题。
这也间接说明了一个道理。尽管以前我国经济呈现出两位数增速,但政府工作报告提的都是每年8%左右的增速。8%的增速是怎么来的呢?一个重要的政策依据就是通过就业算出来的,是通过每年预计新增就业多少,然后根据不同产业拉动就业系数推算出来的。换句话说,同样的新增就业,当第三产业增长快的时候,增速是可以降一些的。新常态的底线是就业。守住了就业,实际上也就守住了从高速增长向新常态过渡的底线,守住了实现新常态的底线。
致力创新驱动,
引领新常态的关键一环
解放新论:“腾笼”虽不容易,但“换鸟”似乎更难。对此,该如何实现?
王战:概括地说就是要创新驱动,世界经济相对衰退期也是创新的窗口期、绿灯期,这主要有两方面的事情可抓:
一是推动草根创新,这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凡是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都应该视为创新,而不是说大家都关注一个极小领域中最高端的东西才是创新。在这里面,群众是真正的创新英雄。如果问过去30年高速增长,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无形资产,我认为,是我们锤炼了一批敢于闯荡市场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以及具有强烈创新愿望的草根群体。央视7频道、10频道常播出一些民间发明节目,某个农民造个直升飞机、汽车、机器人等,这说明民间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愿望。党和政府要想的是,怎样引领民间这种创新创业的愿望。把这些资源用好,创新驱动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才是走向新常态不懈的动力。
推动草根创新,政府要营造一个公平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在企业创业初期,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激励机制,而不要和企业争利。此外,要完善科技金融链。目前,我国科技金融项目很多,如政府对基础研究的经费补贴、天使投资、风投基金、产业基金等,但还缺乏科技金融的退出机制。要看到,金融是需要回报的,如果没有退出机制,资金就不能投入到第二家、第三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完整的科技金融链。
二是推动战略性高科技创新,这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能量。
关系国家国民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需要和战略性的高端科技领域,如大飞机、新材料、航天航空、碳纤维等,政府要抓。总的来说,口子要小一些。
此外,一些重大的国家战略对中国经济实现新常态也有重要积极作用,例如,“一带一路”有助于东部开放和西部开发互动。如果“一带一路”能够打开东亚西亚市场、阿拉伯市场、俄罗斯市场等,西部就能够更直接地面对市场,东部向西部的产业转移就顺了,西部的产品就不必拉回沿海再出口。
总的来说,经济新常态中有速度问题,但不仅是速度问题,还有认识问题、应对问题、引领问题。制定“十三五”规划,各个地方应因地制宜。引领新常态方面,东部要走在前面;中西部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比如,某些地方发展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没完成,还有手机产业链、电脑产业链等,也不能说这不是创新,就拉掉不让它做了。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因此,认识新常态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记者:李小佳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