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柯桥流动党员融入社区
最近,丁伟经常打电话到绍兴柯桥区稽东镇娄坞小学,了解结对孩子的情况。这学期,他和朋友们与娄坞小学8名家庭较困难的孩子一对一结对,他们将一起帮助这些孩子直到大学毕业。
丁伟是从海宁到柯桥做窗帘生意的流动党员,现在已成为柯桥区瓜渚社区党员中的活跃分子。
柯桥是我省主要的外来人口流入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异乡的创业者中,有千余名党员,但鲜有亮明身份。为了让这些外来流动党员融入当地,感受组织温暖,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柯桥寻找“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并鼓励他们进社区参加党员活动。
从“隐形”到亮身份
丁伟也曾是一名“隐形党员”。2000年入党的他,大学毕业后就在外创业,从广东到义乌,再到柯桥,而自己的户口和组织关系目前都在海宁。作为一名背井离乡的党员,他特别渴望平时能参加一些党员活动,尽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柯桥瓜渚社区党支部书记沈菊仙清晰地记得,两年前,丁伟找到她,一股脑儿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沈书记,我是党员,虽然组织关系不在这,但我想给社区做点事。”起初,沈菊仙以为小伙子只是来亮个身份、认个门。让她意外的是,丁伟虽然平时生意很忙,但只要没有出差,社区组织环境治理、治水护河、抗台防灾等党员志愿服务时,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一次,丁伟在瓜渚湖边散步,看到有人电鱼,他上前劝阻,没想到对方口出恶言。“我是党员,我不怕的,你在这里电鱼是政府不允许的。”丁伟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说得对方不得不收拾工具离开。这让沈菊仙对丁伟刮目相看。于是,沈菊仙在社区发起了在册在职党员找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带流动党员的活动,8名外来流动党员陆续亮出了身份。
现在,柯桥正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不仅在流动人口聚集的村居、社区、企业和专业市场寻找隐形党员,而且发动学校学生寻找党员身份的父母,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融入当地。
从“被动”到有作为
一早,53岁的王世芝一如往常来到华舍街道华墟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开始了流动人口服务窗口的一天工作。
如今担任华墟居委会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书记的王世芝没想到,3年前从安徽来柯桥务工,最后会选择在这里过晚年,一对子女及其家人也都在柯桥安了家。
华墟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宋建华告诉记者,现在加入居委会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的11名党员,来自湖北、安徽、重庆、湖南等各地,有务工的,也有经商的。“生活工作在我们居委会的外地人口有7000多,已大大超过本地的1900多人口,原先我们也经常为如何管理服务好流动人口而苦恼。自从成立了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这11名外来流动党员可起了大作用。”宋建华说,居委会将流动人口聚集区分成网格,而这些流动党员都是每个网格中骨干,无论是日常信息上传下达、还是纠纷化解、急难任务承担,他们都积极作为。
从被动到主动,越来越多流动党员在柯桥找到了荣誉感和责任感。华舍街道则充分挖掘流动党员资源优势,设置外来流动党员先锋岗,通过以外管外,协助做好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从“隔阂”到常关爱
据柯桥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打消流动人口党员在柯桥的隔阂感、陌生感,当地专门建立了针对外来流动党员的关爱帮扶机制。
在柯桥,流动党员的代表可以列席区、镇(街道)、村(居、社区)有关重大会议,对本地重要事务、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建议。当地还经常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各类先进评比。“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必访、春节在绍过年必访、不履行义务必访、需要组织关心或解决其他问题时必访”等“五必访”制度不断落实,而且外来困难党员在当地都有本地党员结对子,感受近距离、常态化的关心关爱。
随着“新柯桥人”计划的实施,柯桥目前已建立143个流动人员党支部,实现与居住社区、村和单位党组织设施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