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实施“三大机制”谱写育人新篇
绍兴市注重完善管理育人、项目育人、考核育人三大工作机制,深化课程综合改革,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的培育践行,谱写精心育人新篇。
一、突出管理育人,强化组织协调机制。成立全市中小学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常委部长、分管副市长担任牵头领导,市教育局具体抓工作推进,形成统一协调、检查、督促工作机制。一是管理机制。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在校领导层面增加副书记职位,重点加强学校育人工作管理,已在市直学校中配备相关领导16名;在校管理中层增设安监处职位,实现全市学校全覆盖;在班主任层面增加特岗津贴每人800-1000元,全市累计补贴1.5万余名教师。二是协同机制。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接待日、建立社区活动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选聘热心少先队工作、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聘请优秀公安干警或司法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保证每学期到校上法制教育课。目前,全市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559名,法制副校长559名,每年组织法制讲座近千场。三是督查机制。加强督查考核,将育人工作纳入各区、县(市)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占总分值的8%;在市直学校的发展性评价中,将育人工作实效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加强师德督查,开展市、县联动整治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大行动,重点对16所市直学校周边95个社区(居委会、村)有偿补课进行明查暗访,查实并处理6起。
二、推进项目育人,打造文化校园品牌。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精心育人的重点项目,确定2015年为“校园文化建设年”,着力构建“一校一品”格局。一是课题引领。聘请省课改专家组首席专家、北师大博士生导师等组建专家课题组,对重点学校校园文化进行整体布局,挖掘提炼各校文化内核。制定“绍兴市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三年内建立具有文化特色、学校特质的市直教育和学校文化识别系统。二是试点推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试点,确定元培中学等4所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定期召开试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打造“一校一品”,推出《稽山读本》、《中职学生文化读本》、《元培读本》和《“四独娃”儿童成长手册》等一批校园文化读本,形成“大成”、“立文化”等一批校园文化特色。三是持续打造。建立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市直学校2015年度发展性评价指标及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学校年度评比考核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建设范围。今年,全市已投入校园文化资金2000多万元,创建“美丽校园”学校近400所,创建率达70%。
三、注重考核育人,深化课程改革体系。从制度评价入手,建立健全并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深化普高、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分两年推进义务段学校课程改革,启动申报的义务段学校达54%。一是德育课程改革。深化德育实践,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健康生活习惯、安全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组织“亲水爱水护水节水”、日行一善学生“公德卡”、学军学农学工等德育实践活动,全市中小学生做到“五水共治”知晓率达100%,每年开展学军学农学工实践活动200余场,参与学生43850人次,涌现了嵊州市“德育导师制”、柯桥区“红色网上游”等德育工作品牌。二是专业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改革,逐步开发选修课程、拓展性课程,建立推进经典诵读的工作机制,推进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乡土教材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小学《小公民(上下)》、初中《浙江人——做合格公民》、高中《浙江潮——做乐于奉献的人》等教材做到学生人手一册。越城区稽山小学的校本教材《我们与水》受到省委夏宝龙书记的回信赞扬。三是综合课程改革。加强时政教育,规范国歌奏唱礼仪,改变部分学校以奏代唱国歌的现象;利用暑假时间提档升级全部中小学“时事宣传栏”,全市中小学开辟“时事宣传栏”达530余个,每天更新《浙江日报》等时事内容。优化班团队综合课程设置,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组织传唱《大禹纪念歌》,学校传唱率达100%,诸暨市组织中小学《大禹纪念歌》合唱视频比赛,参与学生近15万人次,参加视频比赛近2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