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千年古邑渐亮水城风采

10.12.2015  17:50

  这里四面环水,内河纵横交错,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千年古邑”;
  这里是我国最老的古城之一,建城已达2500多年,曾是“会稽天下本无俦”的大都会;
  这里历史古迹星罗棋布,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这里名人辈出,被盛赞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梁祝化蝶”等经典传奇,广为世人传唱……她就是绍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等美誉!
  这座“东方威尼斯”名城,以水为本,以水为脉,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浙东古运河绍兴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给绍兴之水“城”立了一个丰碑!
  名城、水城,相得益彰;保护出彩,走在前列。多年来科学合理的保护、传承、延续,被誉为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面对新时势,市委、市政府登高望远,审时度势作出新决策:“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借“五水共治”东风,古城将建设提升为中国“望山见水记乡愁”的代表性城市,最具江南神韵的宜居水城典范。
国都临都郡治州府首邑  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
——古越之地,“会稽天下本无俦”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传说上古帝王虞舜,曾在绍兴一带巡狩耕耘,留下了舜王山、巡狩台等遗存。4000多年前,夏禹帝曾在此大会诸侯,以讲其功,死后长眠会稽山下……
  “绍兴古城,始于春秋战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矢志复国兴邦,将越国都城从会稽山南迁至今市内的府山。史载,“勾践小城,山阴成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越灭吴后,在小城外围再筑大城,扩城十余倍。两城合为大越,即是越国之国都。
  秦汉时置会稽郡。隋炀帝时称越州,为越州之始。此后,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首邑……
  东汉时,会稽郡守马臻主持修筑八百里鉴湖,加速了城市发展。至东晋,已是“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兴盛。“越中蔼蔼繁华地”,风景的美丽,州宅的宏伟,城市的繁华,引得无数诗人多夸耀。唐代越州刺史元稹,甚至用“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来赞美。
  吴越国王钱镠,定越州为东府、行都,擘划经营,建树甚多。至南宋,高宗赵构驻跸越州,取“绍祚中兴”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冠以纪元”,为临时首都。绍兴由此得名。
  南宋一代中,城建犹一日千里,成绩斐然。修缮罗城,规划和修建道路、河渠、桥梁,设城门9座,其中水门达7座。致城周40华里,壁垒森严,气势雄伟,为浙东之大城。当时的状元王十朋形容:鳞鳞万户,“栋宇峥嵘,舟车旁午,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南宋时的绍兴,水中有城,城中有水,好一派“漂在水上的”城邑盛景!厢坊建置、街衢布局、河渠分布等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河流为骨架,一河一街、一河两街和有河无街的水城格局。古城基本格局延续至今,古风犹存——
  以南北府河为主脉,35条河道为支脉,229座石桥相互贯通的街河网络,加之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古朴淡雅、轻巧别致的建筑风格,堪称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的杰作。柯桥、安昌、东浦等历史文化古镇群星怀抱,极大地丰富了绍兴名城的内涵,素享盛名。
  越文化的发源地。历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有文武状元27名、进士2238名。涌现了大批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大家巨擘,勾践、王充、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马寅初、竺可桢等,熠熠生辉,世所罕见……被赞为“鉴湖越台名仕乡”。
  文化积淀沉厚,人文古迹遍布。有各级文保单位390处,其中国家级30处,省级60处。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9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72项。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书法、绘画、越剧、绍剧、黄酒、越瓷、兰花等“之乡”,乡乡醉人,香飘世界。
  去年6月,绍兴古运河荣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浙东古运河绍兴段主体、八字桥和绍兴古纤道等,给“水城”添了一张金名片。
  迄今2500多年的古城绍兴,其悠久其厚重其价值,“难画亦难书”。1982年,被国家列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定性为“春秋越国都城,有著名的兰亭、清末秋瑾烈士故居,近代鲁迅故居和周恩来祖居等,是江南水乡风光城市”。
人为本重保护贵在利用 起步早做得好决策周全
——科学保护,“绍兴模式”受推崇
  独特的绍兴方言,青石板的路面,清代的石拱桥,嵌有花窗的白墙,满堂赭漆的排门屋,古色古香的黄酒馆……徜徉在古意浓浓的仓桥直街,犹如行走在幽远的历史画卷里。走过宝珠桥,古朴台门,长长廊坊,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别有韵味……
  仓桥直街,处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内。占地6.4公顷,建筑5万多平方米,是古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传统风貌街区。有仓桥、宝珠桥、府桥等十来座老石桥,河道两旁以民居为主,多建于清末民初,有台门43个。人口稠密,建筑失修,设施落后。
  保护工程于2001年启动。由政府、部门和个人共同参与和投资,按“修旧如旧,风貌协调”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进行全面的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经几年努力,古街区风貌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原住民的生活设施显著改善,抽水马桶、淋浴房、空调、煤气灶等一应俱全……
  “在城市现代化大潮中,我们没搞大拆大建,注意切实做好历史街区保护,承续历史文脉,提升古城品位,实现了绍兴名城保护的良性发展。”市新闻办副处长图雅说,尤其是2001年底,《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后,名城保护工作即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确定了古城保护框架,建立了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
  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城的重要内核。8.32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经批复认定的街区多达7片: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石门槛、新河弄。2012年底,又获批新增了前后观巷街区,使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米。历史文化街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国”字号名城中所罕有!
  从绍兴的“城情”出发,确定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点”,即61处文保单位和83处文保点;“线”,是城市河湖水系和水乡风貌带;“面”,即8片历史文化街区。围绕古城整体保护,以“线”串“面”,形成风貌协调体现古城特色的总体形象。
  “绍兴的古城保护,起步早,谋得全,做得好!”智慧闻名的绍兴人,几十年来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决策科学,措施有力,合民意得民心。特别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坚持“修旧如旧,风貌协调”,明确了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等方式。先行试点的仓桥直街,就是一个典型,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
  被赞为“绍兴古城保护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其他街区的保护中。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经精心保护修缮,已成为绍兴最具文化内涵和清末民初水城经典风貌的“镇城之宝”。窄窄的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咸亨酒店等穿插其间,小河从从鲁迅故居门前穿过,乌篷船欸乃晃悠……置身其间,眼前不禁浮现出鲁迅作品中的那些场景。
  仓桥直街所在的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是越国都城的核心区域。近些年来,保护工程不断扩面提质,面积已达53万平方米。坚持保护优先、市民优先、生态优先,古老的越王城正在焕发青春……
  “一些城市的古城保护,往往是搞拆迁‘赶人走’,而绍兴则是以人为本,重在保护,贵在利用。”市委主要领导指出,原汁原味的保护,维护了古街历史的真实性、古城风貌的完整性、居民生活的舒适性……
  “绍兴的名城保护有特色,高水平,获多赢,创造了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高度肯定。慕名前往考察取经者多年不断。
传承发扬大禹治水精神 铁腕治水提升名城形象
——运筹帷幄,“重建水城”看今朝
  “鉴水号”游船载着游客,在环城河中悠游。碧波涟漪,古朴民居,花丛柳影,古老石桥……令人遐想翩翩,好一幅“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山自纵横水自流,谁家门首欲离舟”的美景。
  水,是古城绍兴之一大特色。河多,桥多,景美,被誉为“东方的威尼斯”,足见古城与水之紧密情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越王筑城,到疏筑鉴湖、开凿运河、三江建闸……治水兴城,理水护城,代有所成。
  现代绍兴的古城保护,也是陆水并重的。1999年起,就进行过环城河综合整治。投入十多个亿,清淤,砌坎,拆乱,布绿,建景,造路,设街,使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景区面貌一新……
  进入新世纪后,绍兴对水城的保护治理,更加重视,力度也更大。尤其是2007年起,开启了声势浩大的“清水工程”。斥巨资全面“清洗”了长达18公里的15条内河,引曹娥江水入城。清澈优质的江河湖水源源进入市区,古城从此“死水”变“活”……
  2010年,第二轮“清水工程”开启,范围扩到了全市城乡……
  连续两个“三年计划”的治水战役,使污染的趋势得到了抑制,水质、水城环境得到了改善。然消除几十年间形成的欠账,非一日之功能成,情势依然比较严峻。2013年,第三轮“清水工程”紧锣密鼓展开。
  2013年,注定要载入史册!
  这一年,绍兴县、上虞市撤县(市)设区,绍兴城区增至3个,大城市框架奠定,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新时期;省委擂响实施“五水共治”战鼓……绍兴踌躇满志,热情抓住新机遇,积极开创新局面。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全新发展战略。建立“重构重建”领导小组,市党政一把手亲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水城办)、督查考核组和4个专项工作推进组。
  随后,又制定了“城市发展战略纲要”,今年7月进一步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全面勾画出现代大城市框架,将绍兴城市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明确了“水”在名城中的地位,将名城保护与水城建设科学结合,提升了绍兴古城的保护层次!
  “重建水城,是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将全面改善水系、水面、水质、水岸整体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城融合,把古城打造成为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水城。”市水城办常务副主任张校军说。
  目标已明,蓝图绘就。决策者运筹帷幄,全面布局,立说立行。重点工程项目次第推出,水城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重任在肩的市水城办,勇于担当,发挥着强有力的领导协调督促作用。坚持整体推进,强化项目建设,统筹兼顾,多措并举。
  “全市上下传承发扬大禹精神,全面提升治水标准、力度和保障,壮士断腕,铁腕治污!”水城办宣传处长张建功介绍说,我们以治水为突破口,以“誓夺大禹鼎”为目标,以“清三河”达标创建为载体,以“六大硬仗”、“十大攻坚”为重点,加力加速,打了一系列的硬仗恶仗,成效显著。
  著名的“三缸”及轻纺、化工等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转型提升面貌大变,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提高到30.2%……
  水城建设取得新进展。每年滚动安排总额千亿元的百个重大基建项目,积极开展河湖综合整治、古城保护更新。浙东古运河环境治理、河道水域拆违控违、市区餐饮污水治理、清水工程示范创建、沿河环境整治……河道水域环境全面好转,“三河”基本清除,水质明显提升。
  省治水办通报显示,绍兴市进度在全省位居前列!
  今日之绍兴,创造了治水护城史上的典范,堪称新时期的“大禹治水”。
  以古城为主的中心城区,水域面积率确保在14%以上,形成水绕城走、城依水建的“中心城市核心水城”格局。曹娥江畔“十八里景观长廊”,已成上虞的知名城市品牌。绍兴高新区“现代水城”英姿初现,迪荡湖成了真正的“绍兴西湖”。柯桥区对长约10公里的鉴湖江进行了综合整治、提档升级。现代水城与传统古城相得益彰……
  “治古越水城,塑名城新貌”。一个古老又新颖的“江南生态宜居水城”,正在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