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组织相关专家分析研究后认为“烟气温度湿度对雾霾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说法不成立

25.03.2016  16:54

  中国环境报讯 去年入冬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和供暖期污染排放的影响,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工业烟气低温高湿排放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对此,环境保护部组织了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研究。

  专家们分析研究后一致认为,霾是一次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在大气环境中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大量细颗粒物吸收和散射可见光后造成大气能见度下降的污染现象,一次细颗粒物及二次细颗粒物前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的大量排放是影响霾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利气象是促成其形成的外部条件。而烟气的温度和湿度只是物理因素,既不会增加污染物排放,也不会对气象条件产生明显影响,因此,“烟气温度湿度对雾霾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说法并不成立。

  烟气温度湿度对环境空气质量有什么影响?“烟气温度高低影响着烟气抬升高度,进而对污染物落地浓度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对大范围区域性PM2.5污染并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工莫华表示。对此,国电环保研究院副院长朱法华进一步解释:“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后,烟气中污染物浓度会进一步降低,电厂对局地环境质量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据了解,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烟气排放的温度并无强制性规定,德国曾对排烟温度提出明确要求,2002年也取消了相关规定。

  关于烟气湿度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专家们算了一笔账:“以电厂为例,从企业自身比较来看,电厂排放烟气中的水量远小于冷却塔蒸发水量。一台60万千瓦煤电机组,采用湿法脱硫工艺,每小时烟囱排放水量约为90吨,而冷却塔排水量达700吨,相差7倍之多。从大气环境来看,我国每天燃煤电厂湿法脱硫排放的水蒸气200多万吨,不足工业用水量的1%,与大气环境中的水汽相比,差好多个数量级,对大气环境湿度的影响甚小。

  据介绍,烟气低温高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易形成白色烟羽。白色烟羽是指企业采用湿法脱硫工艺使烟气温度降至45℃~55℃,经高烟囱排放的饱和湿烟气进入大气环境遇冷、使得烟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微小液滴的过程。白色烟羽影响环境感观,有些老百姓甚至误认为排放的是有毒有害废气。“湿烟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虽然危害不大,但的确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困扰,上海市环保局就经常接到类似投诉。”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高工刘启贞说,“目前上海市环保局已将消除白色烟羽作为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拟在2017年底前基本解决。

  目前一些科研机构、环保公司、电力集团也在对白色烟羽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现在工程中用的比较多的是配套建设GGH换热器,将烟气温度由50℃加热至80℃左右。”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公司总工聂华介绍说,“但这种方法会增加一定能耗。

  “我们从2013年就成立了课题组,研究消除白色烟羽问题,相对较为节能的方法是对烟气降温脱水,使其初始含湿量降低,再加热后排放,这种方案已经在一些电厂进行试验。”朱法华表示。

  “雾霾形成与污染物排放量绝对相关,减排才是硬道理。”清华大学教授李俊华表示。专家们建议,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对于白色烟羽治理,可以结合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地区选择一些位于城市周边的燃煤电厂,开展试点示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