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美术馆来华办“我们之后”群展探讨“未来人类”
随着游戏、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网络身份与数字人物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未来人类将会如何?由纽约新美术馆和K11ArtFoundation共同呈现的“我们之后”群展17日在沪对公众开放,15位华人及国际艺术家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在此间探讨:如何运用代用人物、替身和化身延伸“人类”概念。
步入展厅,记者发现,展览涵盖了雕塑、装置、摄影作品、现场表演、录像和融合虚拟现实作品,包括美籍比利时艺术家CécileB.Evans的大型影像装置巨作《What the Heart Wants》、爱沙尼亚籍艺术家Katja Novits kova的作品《激活方式(行星间的联系)》等。艺术家们的作品不只是关注未来,也积极为当下的“人类”概念重新定义。
如美籍华人艺术家郑曦然的多重现实仿真作品《你的叉子使者》,让平板电脑里的一只动画柴犬带领观众参观画廊。而与通常“人类溜宠物”的形式不同的是,在这一作品中,观众需被柴犬“牵着”,听从柴犬的命令完成任务并获得奖励,仿佛观众成为了这只柴犬的宠物。
“‘我们之后’这个标题也许会让我们感到一种恐惧,感觉我们正被另一个社会所取代,但实际上艺术家们的作品是在虚拟幻想未来融入了原本就纷繁复杂的现实,有些作品反映当下的一些焦虑,而有些则是借以虚拟躯体来映射更加开放、进取、互通互联的世界。”展览的策展人、纽约新美术馆科技发展部策展人及副总监LaurenCornell说,“这些作品也为在中国生活、工作的艺术家与全球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建立了一种联系。”
纽约新美术馆创于1977年,是美国纽约市内唯一一家重点关注当代艺术的博物馆,曾率先在纽约举办了众多国际艺术家的个展。“我跟我们美术馆团队在中国呆了几天,非常荣幸看到并且体会到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纽约新美术馆(TobyDevanLewis)总监LisaPhillips说。
据悉,群展将在上海chiK11美术馆展至5月31日。其间,围绕交互设计、VR、游戏、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主题的讲座、艺术工作坊、儿童艺术教育等拓展活动也将陆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