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业的发展看浙江工业转型升级

18.03.2016  08:54

   

  浙江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纺织业[1]是工业的支柱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纺织业在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先于工业经济进入调整期,虽然总量规模扩张的速度有所放缓,但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的步伐持续加快。本文通过梳理纺织业的发展概况和转型升级特征,分析纺织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在经济新常态下纺织业如何抓住新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并期望以纺织业作为一个切入点,探索一些促进浙江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 

  一、纺织业基本概况 

  (一)纺织业是浙江工业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纺织业就具备较好的基础。商品经济意识较强的浙江经济主体,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特定的历史机遇,通过大力发展轻纺工业,进而带动了浙江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1979年,纺织业占全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2.7%,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产业。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业增加值20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5.6%;主营业务收入107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6%;利润总额5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4.6%;年平均用工人数15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总用工人数的20.9%。经历了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发展期、腾飞期后,目前浙江纺织业逐步迈入艰难的转型期。纺织业主动放缓总量规模扩张的速度,通过自主创新、品牌创优等,不断变革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水平,使其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仍不可动摇。 

图1  2000-2014年规上纺织业规模变化图

 

  (二)纺织业的内部结构特征。 

   1. 纺织品占据半壁江山。 总的来说,浙江纺织产业可以分为纺织品、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三大行业。尽管近年来服装和化学纤维制造规模不断扩大,但短期内纺织品主导格局难以发生根本变化。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化学纤维占纺织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4.8%、29.7%、15.5%。 

   2. 私营经济活跃。 纺织业是浙江民营企业最多的行业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的纺织加工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投资少、见效快,私营经济大量涌入纺织业,并持续蓬勃发展起来。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私营企业6110家,占纺织业企业比重达73.4%,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占比高5.9个百分点。 

表1  2014年纺织业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构成

登记注册类型

纺织产业(%)

规上工业(%)

国有企业

0.02

0.26

集体企业

0.07

0.17

股份合作企业

0.34

0.82

私营企业

73.41

67.47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

18.37

15.27

其他企业

7.79

16.01

      3. 小微企业是主力军 。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近九成,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25亿元,占规模以上纺织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6.9%。小微企业队伍的逐渐壮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纺织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2  2014年浙江纺织业企业规模构成

 

  二、纺织业转型升级特征 

  (一)纺织业的演变特征。 

   1. 乘势做大,抢占市场。 丝绸之府”是对浙江的美誉,也是发展纺织工业的底蕴。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浙江乡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私有资本开始活跃,在短缺经济的需求环境下,以“穿”为基本生活需求所释放出来的购买力助推了浙江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在浙江纺织业中,棉、毛、麻、化纤、针织、印染、复制、服装、纺机、纺器等门类俱全,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纺织工业体系。进入21世纪后,纺织业各类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总量居全国各省前列。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纱、布、绒线、呢绒、服装、化纤等产品产量较2000年分别增长5.73倍、8.65倍、1.09倍、4.48倍、2.45倍和11.9倍。 

表2  纺织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4年

万吨

34.19

96.41

214.87

229.98

亿米

16.19

83.64

158.99

156.25

绒线

万吨

2.06

1.72

2.44

4.29

服装

亿件

11.55

27.70

48.80

39.85

化学纤维

万吨

154.08

660.33

1366.13

1987.97

      2. 集聚发展,特色基地逐步形成。 在市场驱动、产业选择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龙头企业和实体市场辐射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拳头产品,如:杭州女装、宁波男装、嘉兴和湖州丝绸、绍兴纺织面料、湖州童装、温州休闲服装、嵊州领带、萧山化纤、诸暨与义乌的衬衫和袜子等。2014年,浙江纺织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熵为2.77,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其中,绍兴、嘉兴、湖州、金华等4市专业化程度较高。 

   表3  浙江各市纺织业分布情况 [2] 

地市 

区位熵 

占全省比重 

主要行业 

杭    州 

0.89  

17.8  

棉纺织及加工、合成纤维制造 

宁    波 

0.54  

10.9  

针织服装制造 

温    州 

0.57  

3.9  

机织服装制造 

嘉    兴 

1.54  

17.3  

棉纺织及印染加工 

湖    州 

1.12  

6.6  

绢丝加工、涤纶纤维制造及织造 

绍    兴 

2.18  

32.0  

棉纺织及印染加工 

金    华 

1.18  

7.4  

棉纺织、机织服装制造 

衢    州 

0.29  

0.7  

棉纺纱加工 

舟    山 

0.25  

0.4  

涤纶纤维制造 

台    州 

0.13  

0.8  

篷布制造 

丽    水 

0.23  

0.6  

革基布、无纺布生产 

    3. 生产技术升级,纺织设备制造加快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生产对装备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纺织业的发展由纺织、印染、服装加工逐渐向现代纺织机械延伸。通过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设备、技术,加以消化和创新,浙江纺织机械行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全省纺织机械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76.6亿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16.8%;纺织机械与纺织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的1:44.6调整为1:38.7。 

   4. 品牌创强,巩固全国领先地位。 从前期的以“”为主,逐渐演化为“从布到装”,在这一阶段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打造“专属名片”下,企业加大创新和品牌建设投入力度,涌现出了一批诸如雅戈尔,报喜鸟、森马、美特斯邦威、杉杉、培罗成等的知名服装品牌,并在高端纺织领域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极大地改善了纺织业产业格局。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全国“2014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名单中近四分之一为浙江企业,占比居各省之首。 

   5. 走出国门,纺织生产布局世界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给了浙江纺织走向世界的契机。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浙江纺织业迅速被世界接纳,成为中国主要纺织品服装输出地,主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产品遍布全球。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合计出口额达709.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8.7倍,年均增速达17.6%,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6%。据省商务厅资料,到2015年,浙江境外投资纺织企业18家,合同外资3.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4亿美元。 

  (二)纺织业的升级特征。 

   1.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通过对产品、工艺的不断改造提升和“机器换人”工程的不断推进,纺织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2000-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从3.54万元/人提高到13.42万元/人,增长2.8倍,明显提高。 

   2. 对能源的依赖度逐渐下降。 纺织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十一五”以来,通过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旧设备和引进先进工艺与设备,纺织业生产线明显优化,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对能源的依赖程度。2014年纺织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当量)较2006年下降43.1%,降幅大于规模以上工业3.2个百分点。 

   3.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纺织业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了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企业充分意识到装备水平的重要性,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纺织机械的研究与开发,并广泛应用到生产线中,本土纺织机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2000-2014年,全省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26.5亿元增加至768.2亿元,增长近28倍。2014年,纺织机械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同时,以往浙江大部分纺织企业从以贴牌生产、按订单要求简单加工为主的局面逐步有所改变,不少企业主动加入创新元素,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自主产品。 

  三、纺织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 

  近几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高等因素影响,浙江低档纺织品加工的成本优势已完全丧失,同时随着第三世界新兴经济体以及经济发达大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浙江纺织业发展承受着巨大压力。 

  (一)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国内外需求萎缩、产品供给结构不佳、东南亚纺织业的不断壮大,使得浙江纺织业订单大幅减少,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矛盾凸显。据多次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纺织业企业认为产品订货量低于正常水平,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为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近五年来,纺织业产成品存货占资产总计比重逐年递增。2014年,全省纺织业产成品库存690亿元,占资产总计比重达7%,均为2000年以来较高水平。  

  (二)产业低端化格局依旧。目前浙江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总体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即制造加工阶段,前端的研究、设计和后端的营销、品牌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市场定位与产品档次不高,产业层次低,附加值较低。2014年,纺织业增加值率为18.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通用设备、汽车制造等相对高端产业存在明显差距。 

  (三)副业包袱,创新投入不足。不少民营纺织老板在行业困境和外部重重诱惑下,将经营重心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副业,原有实体纺织业以维持为主。近年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均遭受较大冲击,副业不仅未能“锦上添花”,反而“雪上加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拖累现有产业发展的包袱。由于副业投资失败而破产、关停的纺织企业也不鲜见。副业包袱,再加上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对技术重视度不够等种种原因,纺织企业对科技活动的投入总体偏低。2014年,纺织业仅有15.7%的企业有R&D活动,比例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万元主营业务收入R&D经费投入64.6元,仅为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左右。 

  (四)环境压力,治理投入大。纺织业是一个资源依赖性和环境敏感性极高的产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废水、废气和粉尘,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污染。面对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情况,我国政府在低碳、环保方面的监管标准及任务要求更趋严格。尽管这几年,浙江纺织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定程度下降,但是绝对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政府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市场行情不佳、银行贷款紧缩、企业资金普遍吃紧情况下,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五)劳动力红利渐失,人工成本增加。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每个国家都会遭遇一个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即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因而导致工资水平上涨,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即“刘易斯拐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该“拐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2013-2014年,中国人均月薪656美元,而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均不到300美元,仅为中国的40%左右。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更多的国际订单转向了该部分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纺织业国际市场份额减少。2014年,浙江纺织业人均薪酬4.7万元/人,比2000年增长3.9倍。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对员工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相对更低,也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并阻碍工业结构的整体提升。 

  四、促进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当前,纺织业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折时期。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努力适应世界和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纺织业发展的根本任务。纺织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的代表,对其转型升级的研究,也是对浙江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一)找准路子,正确认识纺织业的发展思路。纺织业永远不会是夕阳产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纺织业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浙江大力发展纺织业,仍是大有作为。但是,纺织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老思路下。改革开放后,浙江纺织业之所以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当时物资紧缺、产业技术要求不高、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等因素密切相关。近些年,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纺织业发展遭遇很大瓶颈,主要在于延续以往粗放发展的方式,走的是一条低档、低价、薄利的发展路子,导致形成了目前纺织高端产品不能满足需求,中低端产品竞争过度,缺少国际话语权,产品和营销模式还不能适应消费的新变化的窘况。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纺织业必须要认识和把握纺织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背景,从整个行业与外部环境形势和自身发展变化的本质联系上去研究和探讨产业发展,促进纺织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低碳化、服务化转变。高端化就是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包括高话语权,提高纺织业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低碳化就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加大污染治理,注重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化以消费者为核心,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及消费服务延伸,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解决方案和差异化服务。 

  (二)找准定位,正确把脉纺织业的发展趋势。曾经的浙江纺织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轻、小、集、加”,这也是浙江轻纺工业的写照。“名、新、精、优”也许可以是未来纺织业新的产业特征。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纺织服装等作为生活必需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个性化、多元化取代数量扩张,日益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按照性等方面高品质的要求,成为纺织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 打造“名品 ,聚焦辨识度,加大品牌建设,推进自主品牌建设,要由终端向全产业链、由品牌建设核心要素培育向系统性培育、由重点企业品牌向区域群体品牌延伸。 打造“新品 ,聚焦市场变化,探索有效手段更加深入地洞悉消费者需求并做出及时调整,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力争将传统的消费品新品上市动辄需要12-24个月的周期进一步缩短。 打造“精品 ,聚焦客户需求,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推广个性化定制,研发出精细、精美、精湛且精致的特种产品。 打造“优品 ,聚焦产品品质,从生产工艺到设备、流程再造的全环节狠抓产品质量,实行精细化管理,生产让消费者放心的优质产品。 

  (三)找准抓手,准确把握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从纺织业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几大环节来看,推进转型升级可以从3个“注重”入手。 注重自主创新 。要读懂需求侧需求,围绕供给侧改革,通过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联合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实现有效供给,促进纺织行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注重“机器换人”。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将成为促进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把握打造“中国制造2025浙江纲要”契机,通过“机器换人”提高产业管控一体化应用程度,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对于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重“两化融合 。要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在设计、管理、生产、流通等各环节广泛推进信息化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剖析客户需求,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大力发展“线上”经济,实现市场营销、资源调配、货物流通等的高效合理运转和潜在市场的开发。当然,在最终的实施过程中,仍需进一步细化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促进纺织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工业处  陈叶青)

 

  

 

  [1]本文所指纺织业为大纺织产业,包括纺织品、服装和化学纤维制造。 

  [2]本表内相关数据以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为基础数据进行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