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作者黄亚洲:在“红船精神”指引下开拓创新
今天是建党95周年,长篇小说《红船》作者黄亚洲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他强调指出,发扬红船精神在现当代有特别强烈的现实意义,要以史为鉴,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南湖红船,见证了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建党精神的象征。从红船始航至今,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在党的95岁生日前夕,长篇历史小说《红船》在杭州首发。
这部作品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再现了1919年到1928年十年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初创历程,生动地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百余位历史人物。小说描绘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等重要历史事件,脉络清晰,语言优美,读起来通畅,甚至有读者说许多章节文学性很强,像诗。
的确,小说中,细腻如诗歌般的语言比比皆是,如在描写为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时,黄亚洲写到:“她将赶去她家乡联系一条漂亮的船,而那条船的窄小的船舱将催生出某个政党的政治局”、“一张铺着白桌布的长形餐桌,桌中央是房屋主人数月前结婚时刚买的一只玻璃大花瓶。”
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脑海中编织起画面,阅读的趣味性由此增强。得益于多年的史料研究,小说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来源于史实,甚至文中出现的“白桌布”和“玻璃大花瓶”等细节,也都是有事实依据的。黄亚洲说,史料浩如烟海,有些是通过采访获得的一手材料,有些是二手材料。
黄亚洲在各种材料中不断研究,加之30年来,笔耕不辍,越研究,文学作品越多。每隔五年至十年,党的重大纪念日,他就会推出相关力作。纪念长征70周年之际,黄亚洲诗集《行吟长征路》成册;建党70周年前夕,电影剧本《开天辟地》问世;纪念建党80周年时,《日出东方》亮相;建党90周年,《建党伟业》出版;今年是建党95周年,改编版长篇小说《红船》再次隆重亮相。
重大事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频出,源自黄亚洲对“主旋律”文化的坚守,“我是跟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我们这一代应该背负一种叙述历史的责任感,我们这一代写东西,确实也有我们一定的长处。总之,我不能放弃我的坚持,要一直写下去。”黄亚洲如是说。
这种坚持是从他“上山下山”到浙江省嘉兴地区工作就开始的。“走在嘉兴的街巷间,耳边都是橹声。”黄亚洲回忆。南湖红船是党的起源地,是党史研究的重要起点。那时,他和红船结缘,对党史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注意收集史料,集中创作素材。
除了把握史实,《红船》的创作最难的是“要对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的尽可能的公允评价”。为了公允评价陈独秀,他曾专程前往上海,采访陈独秀当年的秘书郑超麟。这位饱受牢狱之灾的老人曾与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留学法国,喜吃法国面包,有法国面包他就谈兴较浓。黄亚洲为了开启他的话匣子,在上海面包店购买各种各样的高级法式面包,拎了一大袋。在“美食”攻势之下,这位“革命老人”郑老,难得喜笑颜开,跟他说了很多故事。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回忆有差别,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情的回忆,也不尽相同。”黄亚洲说,这需要创作者仔细判断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也是写作中的一大考验。
一部好的作品,经得起历史和市场的检验。“尊重历史而又不拘于小节,铺陈红船而又不止于建党。大气磅礴,大气磅礴也!”、“作者的文笔很好啊,栩栩如生,把本来可能干巴巴的政治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新书公开发售才没几天,一些阅读了这部作品的网友便如是评价。
“历史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又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粗细线条交错,疏密节奏得当,六十余万字的小说读毕,不由叫人掩卷感叹,拍案称绝,这笔力功夫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如若用水墨绘画来形容,那就是又有写意又有工笔,两者兼济,很是耐看。”著名散文家万伯翱在《红船》一书的序言中如此评价。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次小说《红船》的问世,在当下有特别强烈的现实意义。目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红船精神”所提倡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当年,共产党创建和奋斗的历史,可谓“开天辟地”。如今,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黄亚洲认为:“提倡开拓精神对于当代而言,至关重要。现在国家号召创新,创新不光是技术上的创新,思想上也要创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要创新。”
“现在的问题不是创新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只有不断的创新与开拓,敢为人先,舍我其谁,一个民族才会有宽广的前途。”黄亚洲用非常坚决的口气一再地强调了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