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网红村 | 生土灶起炊烟 七彩古塘刮起文艺风
编者按: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眼下,嘉兴农村大地上正开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华章。乡村且留住,这里不仅可以安放乡愁记忆,也能承载幸福梦想。寻找乡村振兴的秀洲样本,遇见“网红村”本期走进王江泾镇古塘村。
江南水乡,多的是白墙黛瓦。然而,走进古塘村的时候,这个多彩的小村庄着实惊艳了我们。
春日午后,沿着村里沈家浜畔的亲水栈道走一圈,一条条彩绘小巷不时闪现,碧水蓝天和着干净整洁的农村新貌;穿过巷子,眼前的农房更加绚丽多彩,红色、粉色、黄色、天蓝、墨绿……仿佛置身色彩王国;农户家中,一个个充满农家韵味的土灶头映入眼帘,一幅幅浓妆彩绘、寓意吉祥的灶画更为灶头平添了不少趣味。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画”。在往昔的江南农家,这是不争的事实。75岁的灶画艺人施顺观,讲起从历史长廊中走来的嘉兴灶画,滔滔不绝。
施顺观从18岁执笔,画到古稀之年,画过的灶头不计其数。他说,灶画就是农村生活的写照,画的多是人们敬仰的神话故事、历史英雄或花鸟鱼竹。
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人们对于打一副灶为何如此讲究?到了古塘村,答案便了然于心: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劳累了一天,一家人围坐一桌其乐融融,憧憬着对明天的期盼。艺术源于生活,也为生活带来慰藉。
施顺观共收过8个徒弟,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老灶被拆除,灶画艺术也濒临失传。“去年夏天,30名小学生第一次在古塘村认识了灶头画,他们很感兴趣,还当场拜了师。”这让老人很欣慰。
乡愁留下来,非遗活起来。古塘村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正式揭牌为江南灶画村。村里建起了嘉兴市第四家非遗文化客厅,将动态技艺与静态实物结合展示,让灶画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到周末就有很多城里的游客专门跑来看灶头画,烧灶头饭。”古塘村村民告诉我们,自打村里弄了土灶园,不仅是隔壁村,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村光无限美,古塘村人的日子也变得多彩斑斓。午后,在农家小院里打理花草苗木,在蔬菜公园采摘瓜果,看孩子们兴奋地追鸡赶鸭……
72岁的严玉珍从小在古塘村长大。去年,村里新建了农村文化礼堂和家宴中心,她和几个要好的老姐妹便成了这里的“常客”。“这周一唱越剧,周三学插花、剪纸,周五有省里的‘文化走亲’文艺晚会。”严玉珍说,现在年纪大不干农活了,自己的小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精彩,最近连小儿子都夸她越来越年轻了。
幸福生活有配方。在门前屋后种点花,装扮下小院和村庄,对于美,古塘村村民个个都有自己的态度。几年前,古塘村成功创建市级“优美庭院”,共评审出“优美庭院”合格户355户、示范户100户,如今,放眼全村,家家户户都能称得上“花园洋房”。
村庄美起来,还要让村民富起来。如何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古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永明说,眼下,古塘村正着手打造“公司+村+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打造产业上的“七彩古塘”。